未来三年,北京市发展具身智能的“施工图”来啦:
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两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一南一北”具身智能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2月2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专场新闻发布会。
北京具身智能发展有基础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介绍,目前,北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已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约占全国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2024年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发展目标。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刘卫华表示,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储备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形成先发优势;涌现一批初创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创新动力强劲;拥有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商业零售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并持续打造中关村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品牌活动。
市经信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北京市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已将具身智能确立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创新的技术路径,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北京市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同时还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并加快场景开放与规模化应用。
围绕算力、数据、算法和场景等要素保障,市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夏翊介绍,本市推动一批单体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已经建成若干万卡级以上智算集群,在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海淀区内建成智算集群规模已达万P级。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已经上线,开放共享一批具身智能数据集,有力支撑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目前,海淀区内已经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16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开设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院校21所,拥有乔红、王田苗、黄强、赵明国、王鹤等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介绍,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亦庄集聚了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具身智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打造了“1+6”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智能产业链体系,是北京市重要的具身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行动计划》有亮点
依托北京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北京市三部门联合出台《行动计划》,继续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等4个维度,推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1、技术引领“新突破”
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大模型、“小脑”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智能芯片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2、平台支撑“新引擎”
构建世界模型仿真、多模态具身数据采集、机器人中试验证、真实场景开放测试等新型研究创新平台,面向全市主体开放共享,提升产业整体迭代发展速度。
3、场景开放“新范式”
充分发挥具身智能对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应用等场景的赋能作用,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优先推动在科研教育场景扩大开发者生态,逐步推进在汽车生产、商业零售等领域联合研发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前瞻探索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4、生态构筑“新格局”
围绕人才引育、开放合作、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等方面协同发力,梯度化培养一批极具创新能力的本土青年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预计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一南一北”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未来发展有路线
刘卫华介绍了2025年进一步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举措。她表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将进一步把握具身智能发展新机遇、打造新引擎、扩大新优势。一是打造具身智能新赛道,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持续突破具身大脑模型、小脑技能库、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提升具身机器人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强化产品硬实力。二是做实做优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支持开展成果早期验证与孵化、技术转移与应用、产品落地与推广,提升企业服务能级,支撑一南一北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三是做大做强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和机器人运动会、智源大会3大品牌活动,促进学术分享与交流,产业合作与互动,推动产学研用联动发展。四是做精做优4个新型研究创新平台,支持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主体牵头建设世界模型仿真、多模态数据采集、本体中试验证等共性技术平台,打造海淀公园机器人开放训练场,面向全市开放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以《行动计划》为指引,充分发挥北京市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参与北京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