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货物从机场运抵后能直接通关,整个入区流程,连车都不用停,短短几秒钟就搞定了。”这是去年10月入驻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综保区”)一家公司负责人对这里“闪电通关”的感受。
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是一场海关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3月1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召开之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关于“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主题采访,第一站,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保区——中关村综保区。
制度破冰
从“铁围栏”到“智慧链”的蝶变
“以前我们的样机设备运送回国,办理各项手续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入驻综保区后,只需要2-3天,时效上大大提高,对于我们来说跨国服务效率也是翻倍的。”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仕城介绍。
2023年,这片位于海淀北部的土地还杂草丛生,随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开展,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综保区开展研发创新试点,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制度完善和设施创新双管齐下的进程中,这里蝶变为现在的半人高绿植“信息化围网”取代传统保税区围栏隔离,智能物流机器人在仓库有序穿梭,超洁净查验平台和特殊物品查验平台高质量建设完成。
提质增效
实验室里的“时间革命”
“用政策、区位、空间、服务等优势让入驻企业‘省钱省事省时’。”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综保区管理处副处长吴杏红介绍。
这里不仅是货物通关的快速通道,更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试验田。在这片规划面积仅有0.4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却有6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2+2+N”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两大核心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两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各项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共享实验室+智能通关+多方政策支持”的创新生态,让中关村综保区如同一个强大的科技创新场,吸引着优质资源在此开展一场实验室里的“时间革命”。
先行先试
改革深水区的“创新磁场”
中关村综保区是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保税区,是探索特色型综合保税区建设的重要尝试,也是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试点。
未来,中关村综保区在园区“软服务”方面,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成各类特色服务,涵盖智能关务、科技出海、汇率避险、帮办代办等多个领域,为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国际合作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支持和保障。
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目前,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项措施已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其中,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谱写创新篇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