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落后没关系,
用2.5m\s 的速度疯狂赶超。
中途“头”掉了没关系,
缠上“绷带”还能继续跑。
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N2以第二名冲过终点,成为了人形机器人里的新黑马。作为N2的“缔造者”松延动力通过这次马拉松一“跑”成名。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因这场赛事而迅速走红的松延动力,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1 极客们的“钢铁雄心”
电线自己焊,代码自己写……2023年9月,在松延动力的昌平厂房里,1998 年出生的创始人姜哲源带着平均年龄 26 岁的团队,用 43 天造出了第一代机器人N1。
这些拒绝“躺平”的年轻人,把“攻坚式奋战”变成了研发日常,当金属碰撞声在深夜的厂房里回荡,他们正在破解具身智能的前沿难题:让机器人仅用 18 个高性能关节实现灵活高超的运动性能。
研发团队经历了算法、硬件、结构、电气等全方位的磨炼,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中,他们找到了“通关诀窍”。让N1进化为可以行走、奔跑、后空翻、单脚跳、会舞蹈的N2。更让人惊叹的是,N2是全球首个实现了多场景连续空翻的机器人。
“机器人第一次站立时是摇晃的,在训练中无数次跌倒,同事们说金属碰撞声让人听到心颤,但我们的工程师们从没有放弃过。我们将空翻动作逐帧分解,细化成100多个具体动作数据‘教’给机器人。为了实现超绝稳定性,还不断给N2机器人上难度,比如在不平坦的地面训练以及在空翻和落地过程中,随机给予一定的力,测验机器人的调整能力。”姜哲源回忆N2如何突破后空翻动作时,还是很感慨。
2 创新生态的“孵化魔法”
(N2冲过终点后,姜哲源比出胜利的手势)
这次轮到松延动力N2火了!公司受到更多投资者关注,N2机器人出现在拍卖平台上,在经过21次出价后,最终以56806元的价格成交。
从实验室里摇晃的金属骨架,到资本市场热捧的宠儿,N2 的“逆袭之路”背后,是北京对硬科技企业的全面赋能。
在北京,论坛和赛会是交流前沿科技趋势的“会客厅”,也是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从3月N2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殷勤迎宾,到4月成为2025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的“显眼包”,一系列重要活动为松延动力构筑了展示舞台。
人形机器人是北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北京通过强化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设立基金等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通过不断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攻关、协同机器人“小脑”与“大脑”开发等积累深厚的技术实力;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机器人领域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优化创新生态。一系列举措为松延动力这样的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松延动力很早就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我们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首批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姜哲源说。
正是北京的创新生态,让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迅速成长并加速出圈!
3 机器人的“未来预言”
这家初创公司还在以小步快跑、追求高效的节奏加速前进!
近期,N2机器人正式上市,3.99万元就能将这个会后空翻的“运动健将”带回家。有报道说“松延动力的定价掀翻了人形机器人10万定价的牌桌”。“目前,我们已经拿到超800台规模的订单,后续我们的量产也会进一步扩大。”姜哲源说,希望人形机器人会像手机一样改变时代,走进千家万户,也希望松延动力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小米和苹果。
那什么时候人形机器人能走进家庭,来到大众身边,不仅能陪人跑步,还能遛狗、带娃、做家务?松延动力的回答是:5到10年内或许可以期待!
“技术不是永不跌倒的完美,而是触地后再度起身的勇气。”松延动力用一场逆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让大众记住了自己,也传递出中关村企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
或许北京给青年们最“奢侈”的创业条件是:除了资金、政策外,更通过营造开放、包容、活跃的创新生态鼓励年轻人永不言败,用奋斗换未来。当 N2 的机械臂挥动在北京的朝阳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机器人企业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对创新的承诺:在这里,每个硬核梦想,都会被全力托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