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百年聚智 百校同行”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会在金隅兴发科技园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这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启动助力怀柔科学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
本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怀柔区委、区政府、怀柔科学城党工委、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市政协副主席、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怀柔区委副书记、区长、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梁爽,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莫剑彬,密云区副区长施辉阳,密云区副区长陈生财出席活动。50余所高校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
于英杰在讲话中表示,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实现2035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核心任务,更是推进首都新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北京地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汇聚了4个国家实验室、10家新型研发机构、92所高校、14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00余家科研院所,要乘势而上、应势而为,打造高校与怀柔科学城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人才优势,进一步激发怀柔科学城发展新动能。
■ 要深化联合科研,奋力开创校城融合新格局,探索校城一体科研模式,力争形成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
■ 要加快成果转化,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统筹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打造高端成果交易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
■ 要创新人才培养,锻造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新人”,创新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 要健全机制保障,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建立健全长效协作机制,强化过程督导形成工作闭环。
■ 要加强总结宣传,讲好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好故事,传播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好声音。
郭延红在启动会上表示,当前,怀柔科学城已进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是进一步突破怀柔科学城的关键所在。
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积极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通过与高校战略合作、启动“雁栖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打造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开展百名博士后怀柔行等举措,促进怀柔科学城与在京高校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在京高校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突破怀柔科学城的新动能,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本次启动会由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主持。会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发布了《百年聚智 百校同行 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科教共融、人才共育、平台共筑、智力共享、产业共生“五大行动”,以“地区出题、高校答题”“地区吹哨、部门报到”方式,集成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在京高校资源,全面助力怀柔科学城高质量运行发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创新高地。计划到2026年底,在汇聚首都教育资源,助力怀柔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丰富“政产学研用”合作内涵,进一步畅通青年大学生来怀知怀、来怀留怀、来怀兴怀路径。
五大行动
一是实施“科教共融”行动,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支持怀柔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北京实验室、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三位一体”创新平台、改革项目优先落地怀柔,探索怀柔科学城科技设施平台面向高校开放机制。
二是实施“人才共育”行动,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实施教师队伍“培优筑基”项目,推动在怀创新主体与高校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共享专业师资课程,校地联合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适配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
三是实施“平台共筑”行动,搭建互联互通新载体。支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国际会都优势,组织在京高校及所属校友会、学协会在怀举办创业赛事、学术会议、论坛沙龙等活动,通过“招赛引会”实现“招才引智”。
四是实施“智力共享”行动,打造实践融合新场景。推动组建“涉外律师团”,支持怀柔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演艺新空间,校地联合开展老城更新项目专题研究和专项培训,努力打造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特色街区营造“怀柔样板”。
五是实施“产业共生”行动,构建成果转化新生态。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化平台,持续遴选储备、落地转化高校科研成果,在产品市场化应用、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实现产业和人才双集聚。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引领支持下,怀柔区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首都高校围绕“五大行动”达成首批20项合作项目。目前,20个项目已分类明确了支持高校、怀柔区责任单位、具体支持事项和拟共同推动的重点项目,各项目均在有条不紊推进中,部分项目成果已初步落地见效。
启动会上,怀柔区政府与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签署校地战略协议、人才合作协议,加快形成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合力。启动了“北京怀柔·雁栖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吸引高校毕业生“源头活水”,在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招聘引进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务实合作,持续壮大怀柔区青年人才队伍。“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式揭牌,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推动学生团队来怀创业。会上还集中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智能感知共性技术平台、涉外律师团、怀柔科学城现代医学创新转化研究平台等一批校地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丘成桐、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程和平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在启动会上进行了发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