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一场跨越国界的“智慧”对话正在北京展开。
5月12日,“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正式开班,来自35个发展中国家的37位代表齐聚清华园,开启为期六天的深度交流。这场以人工智能发展、治理、应用为核心的能力建设研讨,不仅是落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的关键行动,也将为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北京贡献!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出席并致辞
全球视野与技术落地的双重奏
打开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的课程安排,我们能看到顶尖学者领衔解码前沿技术的精心设计和安排。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将带来《GLM:从大模型看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主题演讲,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星动纪元公司创始人陈建宇将带来“具身通用智能体”前沿研究与实践,百川智能公司医学总监朱祖懿将条分缕析智慧医疗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趋势……
白俄罗斯智能化转型诉求、坦桑尼亚人力资源改革需求等,都可能在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上找到共性解法: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信息问题联合研究所数字控制实验室主任Alexander Tuzikov表示:对我来说,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非常重要,利用这项强大的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医疗系统和经济,这是我来到这里的最重要的动力,也是我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原因。
坦桑尼亚高等法院人力资源官Alexander Lucas Mashamba表示:我们国家正在朝着薪酬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且在对教育系统进行结构调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利用此次学习为坦桑尼亚制定相关框架和政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清华底蕴与北京实践的双赋能
在清华遇见AI,意味着学员们将站在学术高地眺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从1978年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系建立的“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机构,到2024年成立姚期智担任学院首任院长的人工智能学院;
2024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上,姚期智介绍学院发展规划
从研制出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再到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的诞生……清华园里见证了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也亲历了科技创新带来的深刻变革。
清华团队研制出的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这里有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级专家铺就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这里走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支AI创新创业队伍——“清华代表队”,百川智能的创始人王小川、智谱AI的创始人张鹏、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生数科技的创始人朱军等已成为国内大模型江湖的重要力量。
在北京研讨AI,意味着“人工智能第一城”对每位学员的深度赋能。
除了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方面的顶级专家交流座谈,学员们还有机会走访北京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感受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
滴滴的智慧出行、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阿里巴巴集团的智慧生活服务等应用将为研讨班学员们带来精彩的AI科技案例。
实地参访首钢园的 AI+科幻产业,到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参观人工智能AI+应用最新成果,到中关村互联网3.0特色产业园“预见”互联网的下一站……37位代表还将走到北京各个角落,体验智能发展和智能生活!
汇聚相关企业2400多家、约占全国五成,孵出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半数,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居全国首位,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29%……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最好、人才团队最集中、研发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北京将为全体学员代表开启直通人工智能前沿的“绿色通道”。
技术互鉴与治理共识的双碰撞
“中国是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先行者,把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联大决议后续落实作为优先事项,宣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期待各方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共同发展。”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指出。
“AI不应成为技术垄断的工具,而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纽带。”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强调。
“以北京为重要纽带,携手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工智能合作网络,让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更多更快转化为各国人工智能发展能力,共同书写全球普惠发展新篇章。”北京市副市长马骏表示。
研讨班既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更是合作共赢的起点。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开源之都”建设,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加快扩展,释放更多的AI之力,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和规范标准,推动人工智能朝着友好、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们看见,智谱AI联合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自主大模型国际共建联盟,帮助参与国开发自主大模型,点亮了“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可控的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滴滴落地埃及、巴西,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又以技术赋能城市交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北京,这座“人工智能第一城”,正以开放之姿搭建技术共研、标准共建、成果共享的桥梁,希望37位代表不仅带走课程笔记,更能带走北京的坚定信念:人工智能向善为民,技术普惠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能力共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