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机器鱼和真的一样!”“宝贝你看,什么是脑机接口?”“欢迎同学们参观展览,盖章打卡!”......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18项人工智能成果集聚,这也是北京科技周首次与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把“国家队”的科技资源变成全民可触摸的科普盛宴,把“高精尖”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大众眼前,让普通人也能近距离感受科技的温度。
一个个丰富精彩的展项引得众人蜂拥而至,沉浸式享受这场智能盛宴。在这个 “未来科技博物馆”,Q系列人形机器人、仿生水下机器鱼、微创脑机接口设备等展项,每一项都藏着科技进步的力量,而现在它们走出实验室,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在这里,青少年们对科技的探索欲纷纷被点燃,化身 “科技体验官”,与紫东太初数字人对话,在兵棋智能博弈中 “烧脑”......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我最喜欢的是那个仿生鱼,它像真的一样,我抓它的时候它也可以自由游动,太有趣了!”凭借红外测距、激光雷达,灵动的机器狗鱼可以巧妙的躲避小朋友的“突袭”,升级后的 RoboDact装上硅胶触须,像真鱼一样逆流而上,轻松监测水体环境。
“我今天第一次在这里了解到微创式脑机接口,觉得现在的科技进步真的很快,给我们的大脑里装一个芯片,就能改善我们的健康,我认为这是一种特别伟大的发明。”自动化所相关团队研发的微创植入式技术,仅需在颅骨开0.3毫米小孔,就能实现神经信号采集。未来,瘫痪患者或许能借此“重获新生”,盲人也有望“看见”光明。
“在启动仪式上听了陈爷爷分享的老一辈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看到了Q5机器人和嘉宾一起合作启动,我十分触动和受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认真钻研,接力传承科学精神,为我们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活动现场,Q系列人形机器人展位成为了青少年们的 “心头好”。
据自动化所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实力,打造出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其单臂负载可达5公斤,操作精度达到毫米级。
“它的上半身较重,因此对下半身的负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我们团队设计了更结实的整体结构,让它无惧‘摔打’。” 据介绍,团队构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能够依据实际场景快速定制人形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为机器人的设计和零部件选型赋能,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加速其在工业、农业等多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作为国家级科研 “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科研布局涵盖基础理论、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等多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多个研究所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将科技的力量渗透到城市的多个角落。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3个万亿产业集群,备案上线的大模型达128款,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从小朋友到青少年,从懵懂未知的世界到莘莘学子的心灵,自动化所里的这场活动,彰显着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的职责使命。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将持续发力,为北京加速建设“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贡献科技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