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2025年北京科技周活动如繁花般绽放,5月24日,由市科研院举办的“科启万象·博物馆巡游”专题活动开启,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宇宙星辰的奥秘,从自然生命的标本探秘到智慧养老的健康守护,一场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活动,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25日下午的北京市天文馆格外热闹,“宇宙实验站”活动正在举行。水滴向上流、小球悬浮在空中、隔空打倒水杯塔……在科技辅导员的操控下,一台台实验仪器为观众展示出神奇的现象。北京天文馆依托天文观测和实验演示设备,以科学实验秀的形式亮相2025年科技周,让观众从科学的视角认知和解读天文和物理现象。
“哇!水滴在往上爬耶!”“这是空气炮的魔力!”小朋友纷纷上台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现场共200余名观众参与。孩子们的讨论声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正衔着科学的种子,飞向更辽阔的宇宙。
“我是从大连来北京旅游的,看到天文馆有这个活动就来参加了,刚才体验的超声悬浮实验让我感觉很新奇,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很有趣。”一位初一的小朋友说。
“我今年五年级,我很喜欢空气炮的实验,之前我已经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操作,印象更深刻了。”原宗博小朋友说。
人类未来将如何在月球生活?地球的年月日还有效吗?目前,月球历法规则在国际上尚属空白,25日下午,“月球历法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天文馆4D剧场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月球上的天象”科普讲座为观众揭示了月球独特天体运动与地球历法的显著差异。
活动通过《月球历法命名规范》的研制,为月球时间计量体系筑牢“概念基石”,融合科学精准与文化诗意,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可的空间计量标准。
活动正式启动后,将通过多渠道征集命名方案,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相信将有更多富有诗意与科学内涵的月球天象名称诞生,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增添新的光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月球历法征名活动组委会组长平劲松说:“本次活动不仅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还很有可能唤起有科学背景、AI能力的团队在游戏世界、元宇宙中进行开发、展现。”
北大附中天文老师刘杨说,今天带了一些学生和志愿者来参加这个活动,想通过这类活动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把知识传播给更多受众。
5月24日至31日期间,2025年北京科技周“科启万象·博物馆巡游”专题活动分别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举办。
这个五月,无论你是仰望星空的少年、热爱自然的家长,还是关注健康的长者,都能在2025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坐标。带上好奇心,赴一场与科学的浪漫之约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