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模式生物”——200只非洲鳉鱼鱼卵。这也是我国首次引入这一物种。
不久前,在北京海关所属中关村海关指定隔离检疫场内,这200只非洲鳉鱼鱼卵在海关关员的全程监管下完成通关,经过为期14天的隔离检疫后,才最终来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手中。“我们和北京海关从检疫审批到通关保障,全流程高效协作,最终让这些鱼卵安全抵达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伟说。
什么是模式生物?王伟介绍,当某种生物被生物学家选定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被称作“模式生物”。
作为“模式生物”,非洲鳉鱼有何特别之处?“非洲鳉鱼是目前全世界在实验室可饲养的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平均寿命仅为4至6个月,生长速度极快。比斑马鱼、小鼠、蝾螈等传统模式生物生长周期缩短一半,科研效率将大幅提升。”王伟向记者解释,而且非洲鳉鱼还可自发胚胎休眠达4至6年,且不影响后期继续发育及生殖能力,能够为研究节省不少饲养成本。因此,其在器官再生和衰老研究中具有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非洲鳉鱼虽好,成功引入却不容易。长期以来,由于其潜在的物种入侵风险,一直未能引入我国,让不少科研机构“求之不得”。自2021年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提出了引入申请,但一直没有成功。
转机起自今年3月。北京海关推出支持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12项举措,聚焦优化监管与服务,全力支持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精准服务在京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产业集群及重点企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帮助破解这一难题的重任落到了北京海关所属中关村海关肩头。
这种生物有什么安全风险?如何避免其可能携带的疾病威胁?如何在引入后防止外泄?“我们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启动动态风险评估机制,从疫病疫情、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对引进非洲鳉鱼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探索建立了科研用水生动物指定隔离检疫场建设标准。”中关村海关查检科副科长金铮说,尤其是在建设隔离检疫场时,从下水道的设计、废弃物的灭菌程序、隔离间的日常消毒,再到灭菌设备的采买和人员管理制度,海关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一道反复研究尝试,确保万无一失。
“非洲鳉鱼的成功引进为器官再生和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遗传筛选模型。其极短的生命周期及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将助力我们系统性解析脊髓再生及衰老引起的再生能力衰退的分子机制。”在王伟看来,非洲鳉鱼的成功引入意义不止于此。“它更为科研用模式生物进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了这套经验和标准,科研机构再想引进新物种就有据可循了。”王伟说。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精准对接科研机构需求,把前沿科学研究的‘急难愁盼’扛在肩上,帮助科创主体减负、加速、提质、增效,真正将海关政策红利落到实处,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架桥铺路。”中关村海关关长陈平说。(记者 王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