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大会以“同心携手 向新而行”为主题,汇聚京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企业家、金融投资及专业机构,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通信、未来航天、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幕式上,29个优质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与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亦庄投资控股、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百家机构服务团与多家硬科技初创企业签署投融资协议;京港澳三地高校、科创平台、商协会签署科研数据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合作协议。“京港澳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团”正式成立,该服务团由北京新联会、北京知联会、香港北京社团总会、澳门北京社团总会等联合发起,首批成员单位涵盖法律、财税、投融资等40余家专业机构,将通过“专业服务+资本赋能”双轮驱动,常态化服务三地科创项目与人才成长。“北京市港澳创新中心”同步启动,北京市科协、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澳门科技总会、中国香港(地区)商会、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建,未来将聚焦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跨境标准共建,打造京港澳科创资源落地“第一站”。
政策发布环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解读《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北京经开区推出升级版的“科创二十条”2.0和“人才十条”2.0+,香港数码港发布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全方位支持三地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吕海涛、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朱力欧·克贝拉、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澳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静等6位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围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分享最新成果与产业洞见,为青年科学家成长提供方向指引。
通过3场高端学术沙龙和3场路演,京港澳三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和金融投资机构代表等围绕基础科学突破与产业应用展开对话,聚焦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此外,本次大会开设了“项目超市”与“成果长廊”,集中展示京港澳科创合作成果与项目。嘉宾们还实地参访机器人大世界与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体验前沿技术应用。这些活动进一步释放京港澳青年科创合作潜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澎湃动能。
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骏致辞。他指出,北京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京港澳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大会成立“京港澳新质生产力服务团”、启动“北京市港澳创新中心”,并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为三地科创合作注入新动能。马骏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共筑科技自立自强新高地;二是畅通要素流动,共拓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三是增进交流交往,共建青年菁英成长新生态。他表示,北京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支持港澳青年在首都发展,携手谱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关于中关村论坛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等组织机构支持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主要包含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五大板块,在年会期外,举办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系列活动,高位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