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多地持续强降雨带来的灾害牵动着大家的心,全方位电力保障、构建空中通信“生命线”……北京暴雨中,科技守护力筑起了抗洪救灾的坚固防线。一起看现场——
01 全方位电力保障
近日,北京市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北部山区受灾严重,部分村落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破坏。截至8月2日,仍有部分村庄电力供应尚未完全恢复,通讯信号不稳定。
危难时刻显担当,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得利兹”)作为甲醇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专业企业,在获悉灾区电力保障需求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8月2日,公司紧急调配2辆甲醇氢能应急发电车,携带多台发电设备及500L甲醇水基燃料,火速驰援密云区北庄镇。
在镇政府的高效协调下,海得利兹技术团队迅速为营房村和杨家堡村两个临时安置点(安置群众超百人)搭建起应急供电系统。工程师团队抵达现场后立即开展设备调试,为受灾群众提供包括照明、手机充电、电动车充电、生活用电等全方位电力保障。
截至8月2日,该供电系统已连续稳定运行24小时以上,累计供电量达数百千瓦时,完全替代了传统柴油发电机。清洁安静的供电方式既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营造了良好的休息环境,获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目前,海得利兹正与当地政府保持密切沟通,准备调配更多发电设备和应急物资支援灾后重建。同时,公司已启动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对接工作,探讨为退服基站提供应急供电方案,助力灾区通信网络尽快恢复。
02 构建空中通信“生命线”
近日,北京持续遭遇强降雨天气,怀柔、密云等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山洪暴发导致道路塌方,多个村庄陷入断路、断电、断网的三断困境。蜂巢航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迅速响应,紧急调派无人机救援队奔赴一线,顺利完成各项抢险救援任务,为灾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HC-541空中基站应急通信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机载卫通设备、机载公网基站,通过高空飞行与卫星保持链路通信,采用4G/5G通信技术,经由卫星传输将业务数据回传至运营商核心网,定向恢复受灾地区公网通信,为灾区用户提供语音、短信和上网服务。
任务中,HC-541空中基站应急通信无人机系统平均每架次飞行2小时,保障了怀柔多个受灾区域的公网通信,并对怀柔多地受灾情况进行全面侦察,完成受灾区的精准定位及数据收集,将画面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
03 遥感影像技术助力
连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北京市密云区、怀柔等地区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在此期间,蓝点天图公司充分发挥遥感影像技术优势,紧急响应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科院)、高分中心、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航测遥感部、航遥中心等单位提出的17次影像需求,为灾情研判、抢险救援及灾后重建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对于高频次响应,蓝点天图公司提供24小时不间断保障,服务京津冀洪涝灾害动态监测需求。目前,公司仍在持续提供高分辨率影像,协助相关部门评估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规划重建方案,为防汛救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04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
7月27日地质灾害红色预警发布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测绘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号角,面对紧急汛情,全院技术骨干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京城慧眼”无人机系统完成“战备”调试,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优势,为应急防汛提供测绘服务保障。
织密立体保障网络:快速精准定位受灾地区是首要任务,市测绘院快速完成了对怀柔区琉璃庙镇,密云区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等受灾严重地区的坐标定位,数据成果实时同步到属地防汛部门。紧急制作密云、延庆、怀柔、平谷等区受灾乡镇的最新灾前、灾后卫星影像图送至分局,作为区政府应急抢险指挥提供空间决策底图,为灾情研判提供视角。
在紧急泄洪的关键时期,市测绘院基础部紧急调取潮河流域密云段地形数据,完成调取、裁切、坐标转换、PDF成果图制作等工作,助力密云区政府精准实施泄洪期河道管控。
7月29日,市测绘院确认了狼虎哨村等2处坐标转换精度并提交,助力无人机顺利完成物资空投,用技术打通了“生命补给线”。
精准制图:市测绘院利用“天地图·北京”的地理信息数据,面对挂图、桌面图、图册等幅面的应急制图需求,配置4个受灾山区、23个街道乡镇的快速出图模板,开展大范围、多尺度的灾前、灾后影像地图制作;同时,为便于救援物资准确空中投放,紧急提取受灾区域的空投目标点位置,为灾情判断、应急处置、物资空中投放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紧急制作了三维立体地图,第一时间送至密云、门头沟、怀柔、平谷、昌平等区,利用三维立体地图科学判断地形地貌,指挥应急救灾工作。
无人机实现实时监测:灾情发生后,市测绘院迅速成立由6名无人机操控驾驶员和12架无人机(场)组成的应急小组,切实配合密云、怀柔、平谷和延庆区开展抗洪救灾及灾后工作。基于“京城慧眼”低空监测智控平台,该小组配备无人机设备,实现24小时待命。无人机操控驾驶员可以采用远程遥控的形式进行作业,迅速调派部署于当地的无人机立即升空,实现秒级响应,迅速对目标区域展开航拍侦察。确保对受灾地区突发状况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为后续应急救援、灾害评估等工作提供常态化、高时效性的空间信息支撑。目前已经将无人机获取的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及点云数据送到灾情严重的地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