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孵化器正朝着细分聚焦、垂直深耕的方向加速进化。在北京,一批标杆孵化器顺势而为,以“垂直深耕”为核心,通过自建或合作搭建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硬科技专业技术平台,配备专业研发辅助团队和技术专家,为硬科技项目提供“技术熟化—产品试制—产业落地”的一站式研发解决方案,全流程支撑硬科技项目创新发展。
中科创星、新生巢等一批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正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它们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细分赛道,组建专业创业导师团队、研发服务队伍和早期投资团队,将传统“共享实验室”的设备共享模式,升级为“共享科研”的技术、人才、资源协同模式,正让北京硬科技创业土壤越来越“肥沃”。
中科创星:光电子赛道的“创新引擎”
在米磊博士带领下,中科创星打造的“共享科研”体系堪称硬科技孵化的“教科书”——“源头成果+平台+职业实验队伍+重投资+深度陪伴”环环相扣。其光电子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拥有硅光芯片测试台位、可调谐激光器等设备,更能解决核心材料研发的“全链条难题”。
从高性能光电半导体材料的配方优化,到芯片器件的性能验证,再到封装应用的工艺迭代,企业在这里能实现“材料-器件-封装”一站式闯关。目前,该平台已培育出6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成为北京硅光产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北大先进基础光子芯片实验室团队的“孵化记”更是生动写照:中科创星提供全套光电集成封装测试设备,加资金、引人才,推动团队注册“启明光子”落地海淀。而企业反哺平台,让更多硅光初创项目能用更低成本享受国际级封测服务,形成“孵化-反哺-再升级”的良性循环。
新生巢: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先锋”
在生命科学赛道,新生巢以“一流人才牵头+专业平台赋能+投资基金加持+产业链配套”的共享模式,成为从0到1孵化创新药的“幕后推手”。这里有创新技术交叉验证网络、可自由迭代的实验空间,还有创投耦合系统和深度孵化服务,为科学家成果转化“搭好台子、铺好路”。
截至目前,新生巢已孵化出清华、北大、哈佛、MIT等高校科研团队的一批成果转化公司,6款全球first-in-class新药迈入临床试验,培育出2家独角兽、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累计融资超65亿元。
普沐生物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团队,依托新生巢共享科研平台研发抗特发性肺纤维化新药PMG1015,不仅完成中澳Ia期临床试验、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其Ib期临床数据还作为“Late Breaking Abstract”亮相欧洲呼吸协会2025年会,让“北京研发”站上国际舞台。
单个项目的加速成长只是开始,更珍贵的是细分领域“技术-人才-资本-产业”协同网络的形成。北京市标杆孵化器通过创新大赛、项目推介会等“桥梁活动”,让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投融资机构“握指成拳”,让创新资源精准匹配、高效流动。
从关键材料到硅光芯片,从生物医药到医疗器械,北京正以专业化服务在硬科技赛道勾勒“垂直深耕、协同共赢”的图景。未来,随着更多专业平台落地、服务模式升级,北京科技创业高地的根基将越筑越牢,用更开放的生态、硬核的实力,为科技创新贡献“北京智慧”与“北京方案”!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