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硬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北京一批标杆孵化器正以超前深度孵化模式引领变革,搭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效桥梁,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巢生生物医药孵化器(以下简称“巢生孵化器”)、智友硬科技孵化器(以下简称“智友孵化器”)等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挖掘源头技术、链接专业人才,成为“超前孵化”新模式的先锋。
标杆孵化器“先试先行”
超前孵化初显成效
巢生孵化器,从论文到企业,攻克“0.1到1”难关。
巢生孵化器由TR35(《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获得者崔好博士创立,主要聚焦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等细分赛道,始终秉持做科学家的管家,致力于解决实验室成果“从0.1到1”的行业痛点,基于崔好团队自身具有强大的生物医药学术资源圈背景,从源头论文着手,超前孵化协助科学家主导原始创新项目研发,深度参与初创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具体的研发管理。
立项以来,累计超前孵化成果转化项目32项,带动新增孵化企业57家,累计促成服务企业新增融资额超过11亿元,入驻率长期稳定在95%。3家在孵企业在2023年HICOOL大赛中斩获一、二等奖及优胜奖。其中,昱言科技依托前沿蛋白质组学平台加速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研发,剂泰医药凭借自主研发的三大“AI+核心技术平台”布局多个重大疾病领域,成为孵化成果的典型代表。
智友孵化器,以科学家为核心,“超前孵化”瞄准专业技术人才。
智友孵化器由机器人领域专家王田苗教授创立,依托丰富的科学家资源与前沿技术洞察力,聚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始终坚持以科学家为核心的“超前孵化模式”,围绕科学家开展科技创变者大会等品牌活动、设立智友科学家基金、举办科学家“智友成长营”,助力科学家成果转化与项目加速。
立项以来,已累计孵化投资早期科学家项目17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毕业企业中九号公司、埃夫特、天智航3家企业成功上市。此外,历经3代样机迭代、无数次验证优化,由在孵企业罗森博特研发的“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也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持续发力
“超前孵化”成果源源不断
如今,北京市标杆孵化器以资源整合的深度与模式创新的锐度,为硬科技企业铺就从“0到1”的破壁之路、护航从“1到10”的成长征程。自立项以来,累计推动300余项源头创新成果落地产业。
未来,随着孵化模式迭代升级,更多技术将跨越实验室与市场鸿沟,让“北京创造”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