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8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国际毒理学大会举办。本届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由国际毒理学联合会(IUTOX)和中国毒理学会(CST)共同主办,以“毒理学促进安全环境和健康生活”为主题,吸引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毒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500余人参加。
大会聚焦毒理学研究的历史与未来,特邀10位国际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内容涵盖毒理学发展历程、新污染物、免疫毒理、纳米毒理、监管科学、药物成瘾、化学毒理学以及毒理学与现代文明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毒理学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指出,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当前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类物质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大量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化学物质正成为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随着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方法论的兴起,高通量毒理学检测、定量构效关系建模及干细胞研究等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从“纳米毒理学将基础化学原理与生物学洞见相结合,揭示纳米尺度材料毒理效应的内在机制”这一研究方向出发,指出:作为毒理学领域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纳米毒理学重塑了我们对毒性的认知,其影响范围涵盖毒理学、生物材料、医学及药物递送等多个领域。通过解析纳米毒理现象的内在机制拓展经典毒理学边界,重点探讨了纳米尺寸、纳米形态、纳米表面等纳米因素的作用,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理论建模,提出并实验验证纳米毒理学的综合性理论框架,推动新一代纳米药物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创新。
会议设置50余个专题分会场,共有267位学者进行口头发言,议题涉及环境毒理、工业毒理、纳米毒理、临床毒理、表观遗传毒理、药物毒理、替代方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器官芯片及3D打印技术等热点方向。本次大会还特别设立了青年毒理学工作者专场,为全球青年科研人才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共有44位青年学者参与分享,围绕自身研究方向介绍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有效促进了跨国家、跨区域的青年学术互动,为全球毒理学领域青年人才成长与国际合作注入新活力。
10月17日至18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数字创新大会举办。大会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北京深信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900余名数智化领域专家学者、各行业数智化建设实践者与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见证AI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成果,共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宝贵实践经验,为数智生产力跃升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及战略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殿中强调,当前正处在智能技术突破、应用爆发、治理探索的关键窗口期,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开拓智能时代的新发展格局,具体可从三方面着力推进:一是以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铸牢安全底座。二是以法治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明晰其规则边界。三是要凝聚全球共识,共建人工智能跨国治理机制,推动技术应用健康发展,共筑安全绿洲。黄殿中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类智慧的对手,而是拓展能力边界的伙伴。全行业需秉承开放协同的理念,以技术创新为矛,以协同治理为盾,以智能向善为基,用智慧与责任携手共进,共同开创智能、安全、包容、向善且可持续的数智文明新纪元。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11场专题论坛、1场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聚焦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公路、智慧企业、石油和化工等多个行业,围绕各行业用户如何有效、高效地使用生成式AI等议题展开探讨,深度分享AI与网络安全、云计算等IT基础设施的最佳结合路径。
关于中关村论坛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等组织机构支持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主要包含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五大板块,在年会期外,举办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系列活动,高位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