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1
信息来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发布时间:2025-10-31
信息来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
“青菁π对”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举办、面向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系列交流活动,旨在助力不同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开展前沿合作、探寻科学真理、弘扬创新精神,通过跨界协同、交叉赋能,更加积极有为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近日,“青菁π对”系列活动之首医交叉论坛在首都医科大学举办。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副书记王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杨等出席活动。多位北京市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代表,与首都医科大学各学院、附属医院的科研骨干齐聚,开展了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与互动。

会议现场
呼文亮在致辞中表示,时值首都医科大学65周年校庆月,谨代表学校对各位青年重点项目负责人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首都医科大学正处于蓬勃发展和战略腾飞的关键阶段,诚挚希望与北京市杰出青年学者们拓展合作、共谋发展,汇聚智慧,共同为推动医学进步、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呼文亮致辞
王红与刘杨分别代表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发言,双方共同回顾了“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2018年实施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高度肯定了该项目对首都医科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的持续支撑作用。展望未来,双方对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促医学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本次论坛汇聚了30位北京市青年重点项目获得者,在学术报告环节,7位杰出学者代表聚焦前沿,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引领科技前沿”环节,两位专家报告精彩纷呈,展现了从临床攻坚到智能融合的科研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宋江平做“心脏移植:从同种到异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主题报告,生动回顾了其在心脏移植领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攻坚历程,他系统介绍了团队在临床需求分流、心脏供体体外保存技术及异种移植探索等方面取得的关键进展,为我国心脏移植事业的自主发展开拓了路径。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勇以“脑影像定量计算与脑认知”为题,展示了其团队在智能医学影像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呼吁广大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大型影像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以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脑疾病精准诊疗提供支撑。

“科研新秀分享成长历程”环节,三位青年科研骨干结合各自深耕领域与成长轨迹,分享了从一线探索到平台搭建、团队引领的多维感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研究员、创新转化中心副主任宋楠以“从科研人到科研主理人的成长感悟”为题,系统梳理了其在呼吸感染免疫领域的科研积累,并分享了从科学家到科研组织者和管理者转型的实践体会。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马雷带来“多模态数据驱动构建数字生命”报告。他系统阐释了如何以多模态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实现从生命信息到数字模型的跨越,并重点展示了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突破、构建的首个数字线虫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实验室副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孙楠聚焦“小细胞肺癌精准分型”,深入剖析了当前肺癌诊疗中面临的临床困境,并发布了在药物靶点开发、检测技术与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合作需求,呼吁跨学科协作共同推动肺癌精准诊疗进程。

“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环节,两位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双重身份的杰出青年代表,分享了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的实践心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民中科董事长李兵以“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探索与思考”为题,结合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创业实践,鼓励科研人员勇于“走出去”,实现从专注论文、项目到构建和引领行业生态的跨越,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微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林以“微纳米机器人和微纳操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题,生动阐释了微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过程中,在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方面的深刻转变,清晰呈现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可行路径与巨大潜力。

合作需求发布环节,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及其附属医院的八位科研骨干集中发布了多项合作需求,内容覆盖智能诊疗、新药研发、医学影像、介入治疗、公共卫生等多个前沿领域。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引言教授介绍了其在脑肿瘤智能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合作需求;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伟华教授分享了在肝癌领域的疫苗示踪、病毒储藏库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合作需求;药学院李丹副教授阐述了其在生物功能导向的手性化合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方面的研究设想;公共卫生学院陈月月副教授介绍了其在生物医用超分子材料和纳米毒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乔会昱副教授寻求颈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的共同研发;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安祥博副主任医师发布了在肺动脉高压诊疗技术攻关方面的合作需求;公共卫生学院王继副教授汇报了在环境健康效应及干预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王少峰博士期待在人工智能辅助正畸多模态数据分析方面开展合作。
最后的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共同关注的科研方向展开讨论,气氛热烈。本次论坛活动有效加深了北京市优秀青年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科研人员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未来启动高水平、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