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再文,1982年3月生,北京大学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源学者,研究方向为最优化算法与理论。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解决了复合函数优化和流形优化中几个重要最优化算法设计和理论分析难题,包括系统发展了求解半定规划等复合凸优化的半光滑牛顿法,首次设计了非光滑优化的随机半光滑牛顿法,建立了全局收敛和以很高概率R-超线性收敛的分析框架;设计了流形优化免向量移动,能有效利用负曲率信息的自适应正则化牛顿法和拟牛顿法。成果已成功...
江颖,1982年7月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怀柔科学城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主任,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和扫描探针显微学。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围绕单原子和单分子尺度上凝聚态物质量子态的极限探测和调控,研发了对电子态和原子核态同时敏感的扫描探针显微术,并以水和冰为模型体系,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氢原子核量子化对体系物性的影响,包括获得水分子的亚分子级分辨图像并直接观察到氢核的协同量子隧穿现象;定量测定了氢键的量子效应,提出了“核量...
郭玉国,1978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电化学与纳米材料。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提出利用“纳米三维导电网络.进行锂离子动力电池用高倍率电极材料结构设计思想,研制出高效稳定的高容量纳微复合结构硅基负极材料和低温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建立了中试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发现纳米孔道限域的链状小硫分子和硒分子的新奇电化学反应机理,实现了高能量密度锂-硫和锂-硒电池;提出多种...
卫彦,1979年8月生,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口腔生物材料。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围绕"植入材料微环境纳米尺度生物力学适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揭示天然骨再生的纳米生物力学调控机理,为植入材料骨诱导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人工骨主动激活纳米生物力学信号传导,为提高植入材料成骨诱导效能提出新方向;发展纳米生物力学植入材料,革新颌面缺损植入修复临床路径。研制出新型纳米力学引导膜与种植体,获国药局III类医疗器...
徐烨烽,1982年11月生,北京星网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工程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在国内首次提出将高精度北斗定位定向技术、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技术应用于智能驾考领域的思路,成功研制了国内首款北斗智能驾考系统;带领团队开展高性能、高性价比移动卫星通信设备研发,构建了通过高精度惯性/卫星/信标组合导航解算、三级反馈稳定跟踪等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战略,解决了局限国产移动卫星通信天线整机性...
陈鹏,1978年10月生,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射频工程中心总经理,研究方向为射频与等离子体技术。主要科技成就贡献有:带领团队研发了射频等离子系统,该系统是集成电路生产线上刻蚀和PVD设备中的关键系统;参与研发了8吋等离子刻蚀机、多种12吋PVD设备,使开发的量产刻蚀和PVD工艺设备,首次突破了国际龙头企业的垄断,实现了国产化,产品已逬入我国主要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实现销售超过10亿元。曾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