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完成
该成果属于环境资源与工程技术领域。成果组开展了大量实验和野外实测研究,并结合遥感及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了不同尺度主要类型生态系统全组分的碳储量数据库;研发了多种碳源汇评估方法,为解析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应用经验模型、生态过程模型、以及大气反演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大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查明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大小、分布和驱动因素,揭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本特征。阐明了碳源汇的区域分布及不同生态系统(森林、超丛、草地等)的相对贡献,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
2.发展了辨识土地覆被变化和环境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相对贡献的定量方法,阐明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形成机制。发现环境变化贡献了总碳汇的8-21%o创建了区分面积变化和森林生长对碳汇相对贡献的恒等式方法;发现就中国森林总体而言,面积增加贡献了碳汇的60%,森林自身生长贡献了约40%。
3.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植被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85%的城市区域显示城市环境促逬了植被生长,促进作用可抵消40%的城市化对植被的直接负面影响。
该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37篇(2篇Nature及其子刊,2篇PNAS),论著被他引近4400次,SCI他引3346次,其中6篇代表作被SCI引用634次,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研究成果为我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