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
时光如梭,与2021年挥手作别。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这一年,是推进原始创新,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是推进开放合作,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的一年。我们推出“盘点2021”专栏,一起回顾2021年北京科技创新的精彩瞬间。今天推出第三篇《北京“三城一区”引领新发展》。
2021年,我们坚持聚焦优化,加强对“主阵地”“主平台”建设发展的统筹、指导和协调,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1%。
中关村科学城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融合发展生态集聚区。怀柔科学城29个科学设施平台顺利推进,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落成启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首台科研设备电子枪完成安装。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已建成46个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生命谷”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等落地,沙河高教园加快校企协同创新开放实验室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高校院所组建31家联合实验室,挂牌6家先导基地加速区,建成24家创新中心、14家中试基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北京“三城一区”创新发展的那些精彩瞬间吧!
中关村科学城
2021年,中关村科学城深入实施区域“两新两高”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基础前沿布局,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持续升级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能级,着力打造支撑引领海淀区乃至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1年3月,百放公司正式在贝伦产业园开始运营,已经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包括生物、化学等可支撑药物早期开发的专业实验室,并与天坛医院创新中心、礼来亚洲基金以及多个AI药物研发公司共同合作,通过连接“源头—资金—孵化—毕业”,创立创新型“一站式”医药孵化器的新模式,加速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原创技术和成果转化。2021年5月,百放英库孵化器实验大楼正式启用。
2021年5月18日,海淀区举办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创新合伙人”大会,发布《中关村科学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通过计划的实施,三年后,中关村科学城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行动计划”包括5个方面15项具体行动,配套了92个重点项目。
2021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报送的“两区”建设工作案例《京津冀联动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因创新性强、实用性好,具备示范意义,经国家商务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优中选优,入选商务部印发的《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商资发〔2021〕469号),面向全国推广,为各地服务业开放、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1年11月15日,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国际氢能中心启动仪式在京召开。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氢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氢能中心将成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一支“海淀力量”。未来,国际氢能中心将不断链接全球各国的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海淀区也将做好服务工作,推动氢能产业创新企业在海淀落地。
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关村科学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关村科学城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努力下好“五子棋”。按照蔡奇书记的要求,始终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走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当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和排头兵,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怀柔科学城
2021年,怀柔区深入落实“怀柔就是科学城、科学城就是怀柔”的工作理念,加速构建“科学+城”的城市框架,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月6日,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完成主体钢结构施工,周长近1.4公里的装置区正式连接成环,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装置。
2021年3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项目的低温液氦系统建成,这标志着物理所怀柔园区的低温保障系统全部建成并进入使用状态,将为后续多种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创造了条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怀柔科学城首个基建竣工验收并部分进入科研试运行阶段的大科学装置。
为保障各交叉研究平台顺利投入试运行,2021年5月17日,北京市发改委会同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中科院条财局共同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首批院市共建交叉研究平台项目验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初验、决算和终验三部分验收流程及相关要求组织项目单位进行专题培训。6月18日,按照《通知》要求,测试验收专家组对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项目(简称“PAPS”)的平台科研设备部分进行了现场测试,完成了项目初验环节中的性能工艺测试及验收。据了解,PAPS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交叉研究平台中,首个通过性能工艺测试及验收的平台项目。
2021年6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这是我国研制成功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
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怀柔科学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之一,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怀柔科学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规划》相关任务要求,正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2021年12月13日,怀柔区召开的两会上透露,2022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取得新进展。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科学设施将实现竣工,8个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和11个科教基础设施土建将全部竣工并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未来科学城
未来科学城是面向未来的科学城,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2021年,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下功夫,上升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2021年4月28日,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生巢创新中心举行首场科学家日活动——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平台签约交流会。
在2021年9月28日举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与“飞镖加速器”运营团队大得创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并将设立“生命谷飞镖创新孵化基金”。
在位于未来科学城的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8大科学装置模拟各类真实运行环境,探究重大工程材料、构件使用中的疲劳、损伤机理。2021年,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场馆、北京地下排水管网、超大型发电机组等多个工程项目,正在打造成为护佑大国重器安全运行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名副其实的“安全师”。
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未来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昌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加快“五子”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十三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下功夫,规划范围拓展至170.6平方公里,上升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纳入“两区”建设主阵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角井(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建设的中关村AI新药研发平台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办落成典礼。该平台于2020年12月正式开始筹建,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制药企业快速进行药物靶点发现和筛选、药物作用机制探索、特异性抗体优化等工作,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AI“参谋”,为药物研发处理海量医疗数据。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氢能产业发展备受关注。2021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印发《昌平区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措施》《昌平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根据文件,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作为承载昌平区氢能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将享受“十六条”精准扶持政策,到2025年,累计氢能产业链收入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是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2021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新驱动、体系支撑、服务保障”为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际高端科技要素资源,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2021年1月5日,中国电科(北京)集成电路核心装备自主化及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开工奠基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首个开工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旨在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装备创新平台,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步伐,对构建支撑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可控发展的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月,北京亦庄创新发布2021年度首场发布会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建设方案专题发布举办。会上,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建设实施方案,并推介首批145条政策。此次发布会标志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建设路线图正式“出炉”,为“两区”建设按下“加速键”。
2021年2月3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签约129个“两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这批签约项目中有不少是承担国家重要战略、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产业项目,其中集成电路项目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
2021年3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印发《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首批产业政策》。这一文件细分了30项政策,其中对亦庄四大主导产业重大项目落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均有最高1千万至1亿元的资金支持。
继“牵手”中关村科学城后,2021年8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分别签署加强创新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标志着“三城一区”合作对接机制已经形成,各方将共同搭建高水平的“三城一区”建设平台,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承载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相关任务要求,以“创新驱动、体系支撑、服务保障”为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际高端科技要素资源,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