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走上通道。来自北京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兼着陆巡视器总设计师,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率先回答记者提问,讲述航天人如何将一个个航天梦变成了现实。
孙泽洲是我国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探测器系统研制,圆满地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首次月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和团队亲手打造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在孙泽洲看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北京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刚刚起步,为了解决38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难题,孙泽洲有幸加入嫦娥一号研制团队。“20多年来,事业的发展、航天前辈的培养和团队的支撑,使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一起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仰望星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用奋斗成就梦想。”
孙泽洲说,作为一名航天人,他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赋予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使命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嫦娥三号突破了着陆自主避障技术和月夜生存技术,从此月球着落不再是盲降,探测器也可以在月面工作更长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科学探测数据。在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2021年,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我们一步跨越发展,既有国家科技实力作为底气,也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当然也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
发言最后,孙泽洲动情道:“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张蕾)
链接:孙泽洲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第二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央企楷模”荣誉称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功勋奖等奖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