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闭幕。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奎因、非洲绿色革命联盟前主席阿格尼丝·卡利巴塔、北京市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等出席闭幕式。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致辞。闭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董事樊胜根主持。
现场,孙其信发布《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提出该联盟旨在成为全球农业与食物领域创新的核心引擎与合作枢纽,通过全球相关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协同,引领农业教育与科技革命,共同塑造消除饥饿、营养均衡、环境可持续的全球粮食未来。为实现上述愿景,该联盟将聚焦于四大核心行动支柱:一是聚焦教育革新与人才培养,共同开发前沿课程模块;举办全球性农业技术创新竞赛,激励青年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二是聚焦科技协同与知识共享,设立重大科研挑战计划,推动跨校、跨学科合作攻关;建设开放的农业知识平台,共享数据、模型与实践案例。三是聚焦南南合作与能力建设,建立数字培训平台,强化发展中国家农业从业者培训;推动适宜区域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加强经验互鉴与成果孵化。四是聚焦创新示范与成果转化,联合开展“零饥饿”示范项目,集成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方案;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落地应用。
阿格尼丝·卡利巴塔发布《平谷共识》。《平谷共识》认为,韧性农食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疫情及冲突等冲击的重要基础;创新始终是农业转型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正通过提升精准性、效率与可持续性,深刻改变农业面貌;将健康与福祉置于粮食生产、加工与消费的核心位置,营养导向型农食系统致力于应对营养不良与肥胖并存的双重挑战;气候变化为粮食安全、生态系统与民生福祉带来严峻挑战,推动公正包容的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刻不容缓;构建稳定、可持续、有韧性的农食供应链,亟须国际社会集体行动与多边合作;私营部门是推动农食系统创新、可持续与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推广多样化、均衡且环境可持续的膳食,既有利于人体健康,也可缓解自然资源压力;消除贫困是建设韧性、公平、营养导向型农食系统的根本前提;增加全球(如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对农业研究的投资,是驱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的核心;全球农食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汇聚全球顶尖农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气候韧性及创新驱动增长等全球性挑战。
南非茨瓦尼理工大学农业化学与植物共生研究讲席教授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中亚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格里、盖茨基金会高级农业顾问鲁本·G·埃切韦里亚、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首席科学家桑德拉·米拉赫、挪威生命经济研究所所长Ivar Horneland Kristensen、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上海华维集团董事长吕名礼、北京食为先公司董事长蒋国平、永达食品董事长郑远东、金葵集团副总裁胡晓昳、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洋等国内外嘉宾代表发言,分享参会收获和行业洞见。
当天,大会还举办了以南南合作、科技赋能女性、设施农业、消除贫困饥饿、农业保险、可持续金融、可控农业、智慧养殖、粮食减损、爬行动物、土地经营权流转等为主题的十余场专题会议、平行会议,以及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等国际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为农食系统韧性发展汇聚全球智慧,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空间。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于2025年10月12日-14日在中国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0月15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