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中非农业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在北京平谷成功举办。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理事会成员Mohamed Béavogui,河北农业大学校长赵建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巡视员岳鸿志,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书记、北京农学会原理事长李云伏,北京农学院副校长武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国航,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彭石,比勒陀利亚茨瓦内理工大学植物与土壤生物技术教授Felix Dapare Dakora,全球磷研究所(GPI)执行主任Mamou Ehui,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高级科学家/塞内加尔国家代表Issa Ouedraogo,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积华,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范学斌,非洲水稻中心总干事Baboucarr Manneh,CGIAR 区域主任、国际家畜研究所亚洲区区域主任Hung Nguyen等嘉宾出席。京瓦中心非洲事务高级项目经理马小艳主持。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北京市平谷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农学院、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联合承办。
01 致辞
赵建军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
赵建军校长对远道而来的国际嘉宾表示欢迎。回顾中非农业合作历程,他特别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兴农惠农伙伴行动”对推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他介绍,河北农业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开展高等农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在作物育种、畜禽研究等领域拥有鲜明特色,已与非洲科学院等70余所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连续21年开展农业援外培训,为非洲多国培养了千余名农业人才。他提出,依靠新质生产力引领中非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非洲青年学者招生;秉持求同存异理念,共同应对市场准入、气候差异等挑战。他诚挚邀请全球合作伙伴到河北农业大学交流,共同开创中非农业合作新篇章。
Mohamed Béavogui
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理事会成员
Béavogui先生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赞赏,并回顾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启动以来的合作历程,特别强调了202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战略合作新时期为农业科技合作带来的新机遇。他提出,首先在中非间开展联合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其次,加强产业合作,设计符合需求的政策研究,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与私营公司合作;第三,在投资方面总结推广可持续商业模式,特别是在育种和种子研究领域加强协调。他强调,合作应遵循互利互惠、能力提升和可持续性三项基本原则,建议双方就未来合作方向达成共识,确定优先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非洲已准备好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期待通过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共同为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彭石
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
彭石副区长代表平谷区政府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指出农业合作始终是中非携手发展的重要纽带。作为农业中关村核心承载区,平谷围绕农业中关村建设,构建了“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发展格局,携手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共建的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运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三角模式,攻克了一批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他提到,平谷的农业科技成果已开始惠及非洲,如峪口禽业的京红1号高产蛋鸡、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成功出口坦桑尼亚,玉米高产技术、大豆间作模式等也在非洲得到推广应用。他建议,共建技术共享纽带,精准对接非洲需求;共搭人才培养平台,开展技术培训;共筑产业合作生态,推动技术输出与投资合作。平谷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推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力量。
02 主旨演讲
Felix Dapare Dakora
比勒陀利亚茨瓦内理工大学植物与土壤生物技术教授
Dakora主席在主旨演讲中,通过对比中国农业发展的今昔巨变,为非洲农业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他指出,中国从面临粮食不安全的国家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中国仅用9%的耕地生产全球20%的粮食,而非洲拥有65%未开垦土地却仍面临粮食危机。针对非洲农业现状,他分析其投资不足、技术利用率低、依赖自然降雨、土壤贫瘠等问题。他建议非洲应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引进中国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作业和基因编辑等现代农业科技。同时,他呼吁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非洲年轻人口红利和丰富水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郭斗斗
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助理
郭斗斗博士介绍了京瓦中心全球农业青年科学家计划及其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中的潜在作用。全球农业青年科学家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科技顶尖人才,设有国际工程博士联合培养计划、海外研究生回国实习计划、博士后“头雁”访问学者计划、高大尚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优秀外籍人才引进计划等五个子项目,涵盖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从2024年至今,京瓦中心引进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海外博士近20人,计划到2027年,引育50-100位农业青年科学家,在助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积极促进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他表示,汇聚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智慧与热情,是解决非洲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力量,诚挚邀请全球青年科学家加入京瓦中心,共同推动中非农业可持续发展。
03 圆桌讨论
一: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
在圆桌讨论一环节,发言嘉宾围绕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展开深入探讨。讨论聚焦于如何将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与非洲实际需求相结合,探索可持续的合作路径。Issa Ouedraogo先生主持该环节。
主持人:Issa Ouedraogo
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高级科学家/塞内加尔国家代表
嘉宾们就人才培养达成重要共识,认为这是深化合作的关键所在。既要注重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加强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发言嘉宾建议建立联合平台和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讨论还涉及改善非洲土壤质量、加强数字农业合作、推动农业机械化等具体领域。发言嘉宾认为,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非洲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和小农户特点。通过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开展联合培训项目、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非农业投资与产业发展
在圆桌讨论二环节,发言嘉宾围绕中非农业投资与产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讨论聚焦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投资机制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向更高价值链发展。Morgan Gillespy主任主持该环节。
主持人:Morgan Gillespy
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主任
嘉宾们就投资合作达成重要共识,肯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大家一致认为,非洲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年轻的人口优势,而中国在农业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发言嘉宾建议,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讨论还涉及如何建立适应非洲本土环境的合作模式,推动技术本地化应用。嘉宾们认为,通过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中非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于2025年10月12日-14日在中国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0月15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