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此,在7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今年要进一步提高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达到3708亿元,增长10%。
拓展地方税源扩大地方税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王东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完善地方税体系,财政部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下一步,将考虑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
第二,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将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第三,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
资金安排“民生含量”不断增加
社会保障关系群众的幸福冷暖和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盯老百姓关心的事,优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卫生健康支出6.23万亿元,占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2.7%,财政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加。
王东伟强调,将把更多的财政资金资源用于促发展、保民生。今年的预算安排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卫生健康四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在财政支出中位列前四,合计占比近50%。
从今年前6个月的监测情况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万亿元,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未来,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要求,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与相关部门一道,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王东伟说。
在“老有所养”上,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支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在“病有所医”上,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在“劳有所得”上,加强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幼有所育”上,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明显
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8.9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8.1%;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今年安排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
“随着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宏观政策落实见效,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介绍,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为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达到3708亿元,增长10%。根据安排,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记者 吴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