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贺石生团队与相关公司联合,成功研发我国原创的新型脊柱内镜手术技术——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这是国际上首款单孔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在空气介质和水介质下均可操作的双介质内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矫形外科学》。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但进化的代价不得不由人类的脊柱承担。有研究发现,约80%的成年人会遭受到慢性脊柱疼痛的困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脊柱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从医疗角度,手术是严重脊柱疾病的最终治疗方法,但传统脊柱手术创伤较大,加之手术难度较高、预后情况不佳,让很多患者望而生畏,甚至放弃治疗。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也加重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微创手术也成为了医疗界努力突破的方向,由于此类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逐渐成为了部分脊柱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然而,现有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传统的椎间孔镜直径只有0.8厘米左右,但其中需包括手术操作通道、成像系统、光源、水流灌注等结构,导致实际手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只能使用特制、小巧的器械,难以处理较为复杂的脊柱疾病。而且,传统的椎间孔镜只有一个手术操作通道,每次仅能使用单个手术器械进行操作,稍显笨拙,效率也低。此外,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手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微创融合技术,对手术操作安全性、操作空间等有较高要求,传统内镜难以满足。不仅如此,当下所流行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主要源自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属于我国的原创性技术和设备极少。
针对现有脊柱微创手术器械及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贺石生团队历时5年多,设计研发了新型的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该系统在理念和手术设计上不同于以往脊柱内镜技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
贺石生告诉《中国科学报》,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设计有两个通道,可以全程实时监视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了操作空间,使得手术更为灵活。贺石生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传统的脊柱内镜做手术,就像是用牙签吃菜,只能是浅尝辄止,我们的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做手术,就好比用筷子夹菜了,灵活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
与以往的脊柱内镜系统相比较,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有以下特点:一是拓展了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症,不仅可以用于常规脊柱内镜手术,还可以应对传统内镜难以处理的复杂脊柱病例;二是可以使用常规直径手术器械,降低了手术器械损坏的概率和经济成本;三是该款新型脊柱内镜可以全程、实时监视下应用常规手术器械进行操作,既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又提高了手术效率。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实际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业内同行的广泛赞誉。值得一提的是,由贺石生牵头编撰的《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书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该书详尽介绍了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的设计原理,并以大量临床病例进行了技术展示,可帮助脊柱外科医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为开展此类手术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该书的英文版即将由法国EDP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同时,国外还建有培训中心,用于推广“中国脊柱内镜技术”。(黄辛 樊云山)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os.13050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