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属科技项目名称:脑认知与脑医学-基于家系队列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诊断技术研究
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科技成果信息
科技成果名称:脑认知与脑医学-基于家系队列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诊断技术研究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标记物
科技成果类型:其他
科技成果所处阶段:其他
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卫生和社会工作
科技成果简介:研究意义:本课题突破传统的仅仅集中于 AD 痴呆阶段诊治研究思路,侧重研究 AD痴呆前阶段,纵向监测危险因素、神经心理、脑脊液、血液、尿液和影像标记物的动态变化,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痴呆前阶段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评估技术和预警体系,并探寻有效的早期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措施,降低 AD 患病率。本课题的开展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开拓性,对 AD 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内容:(1)建立AD 痴呆前阶段的神经心理评估技术及预警体系;(2)建立AD痴呆前阶段的体液标记物评估及预警体系;(3)建立AD 痴呆前阶段的影像学评估及预警体系;(4)建立AD 痴呆前阶段多模态评估及预警体系。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依托已建立的 FAD 人群队列,结合个体环境因素调查、临床特征、神经心理检查、体液标记物和神经影像,通过随访动态观察 AD 痴呆前阶段各项指标变化,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神经心理因素、体液标记物水平因素、影像学因素及交互项,构建 AD 痴呆前阶段的综合评估体系和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1)研究对象:前期我们已收集 300 余个家族性 AD 家系,并完成 AD 已知致病基因(包括 PSEN1、PSEN2 和 APP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队列人群的基线期检查,进行临床评估、队列人群的危险因素调查、心理评估、体液标记物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3)建立AD 痴呆前阶段的评估技术和预警体系。(4) 将上述制定的 AD 痴呆前阶段的早期识别和预警技术在全国各级医院及社区进行逐步推广,建立适合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识别技术和推广模式,实行医疗服务示范转化,提高我国痴呆疾病领域临床服务能力。(5)样本量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对队列人群的进行基线和随访期检查,进行临床评估、队列人群的危险因素调查、心理评估、体液标记物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进一步完善了临床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确立了中国人群MMSE 的人口分层常模,验证了“主观记忆损害问卷”和“词语学习记忆测验”中的有关条目;探索发现了血清中HCC-1、CC4、TRAF-2 和CFHR1 蛋白,尿素中内源甲醛,影像中纹状体区域、双侧海马区域、基底前脑的ch4p 亚区等可以作为有效识别AD 痴呆前阶段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正在研制实时定量检测Aβ 种蛋白的qPMCA 仪,初步得出有临床意义的结果,仍需进一步完善;主持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病快速进展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国际指南,发表了9 篇《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系列,对痴呆分型和诊断、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诊断标准及用药推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我国新药丁苯酞和中药塞络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有确切疗效,打破了国际血管性痴呆无药可用的困境;建立了中国首个大型认知与老化研究队列(China COAST);首次明确了中国大陆AD 患者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得出2015 年中国AD 患者总花费为11000多亿元人民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