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属科技项目名称:首都市民健康项目培育-β-防御素-2 对判断社区获得性肺 炎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
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科技成果信息
科技成果名称:首都市民健康项目培育-β-防御素-2 对判断社区获得性肺 炎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人β-防御素;维生素D;25(OH)D3
科技成果类型:其他
科技成果所处阶段:其他
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卫生和社会工作
科技成果简介:研究意义: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 CAP 病情严重度和预后判断指标研究较多,包括多种评分系统和生化、免疫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降钙素原(PCT)、IL-1β、IL-8 等,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提示 CAP 严重度,预测 CAP 的预后,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不同研究之间尚有不一致的结论。由于 CAP 的疾病多样性和人体复杂性,寻找更适合的标志物,组建更有效的复合指标对 CAP 严重度分级和预后判断具有现实意义。人β-防御素-2(human β-defensin 2,hBD2)是一类小分子阳离子肽,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是人体抵御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hBD2 在炎症反应早期迅速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炎症程度。我们先前的研究证实外周血hBD2升高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外周血hBD2水平与CAP的预后有一定关系,疾病早期较低hBD2的CAP患者有较差的短期预后。因此我们拟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明确HBD2与CAP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筛选出更有利的指标或者指标组合使用。
研究内容:入组CAP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检测血清 hBD2,hBD3和 VD水平,入院后30 d和6个月随访其临床结局。分析不同变量对CAP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组标准:①年龄≥14岁,性别不限;②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CAP 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肺炎;②孕妇;③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④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抑制状态;⑤实体器官移植;⑥长期卧床或临床上有误吸表现;⑦影响CAP临床严重程度判断的情况(如急性肺栓塞);⑧各种原因未能积极治疗或仅姑息治疗者。入组后记录基线临床信息,包括CRP、PCT 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hBD2 和 hBD3,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VD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hBD2、hBD3与血清VD[25(OH)D3]之间的相关性。入院后30d和6个月进行随访,按临床结局将CAP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分析不同变量对 CAP 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CAP的治疗按照诊疗指南和CAP临床路径进行。
研究结果:入组589例受试者,580例进入最终统计学分析。血清hBD2、hBD3和2 5(OH)D3水平分别为122.18(55.79~365.23) pg/ml、66.89(46.05~110.46) pg/ml、14.81(10.0~19.81)ng/ml,61例患者预后不良。结果显示:①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Charlson 合并症指数、就诊前应用抗生素、肺炎严重指数(PSI)>90、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8 mg/L、血沉(ESR)>20 mm/h、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2)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hBD2、hBD3 和 25(OH)D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 0.55、0.21、0.72。②血清 hBD2(rho=-0.222,P<0.001)和 hBD3(rho=-0.103,P=0.043)水平与血清25(OH)D3水平呈弱负相关,血清hBD3与hBD2呈中度正相关(rho= 0.411,P<0.001)。
研究结论:在CAP患者中,血清25(OH)D3水平与hBD2和hBD3水平呈负相关 。hBD2、hBD3和VD水平均不能预测CAP的预后。未早期使用抗生素、D-dimer升高、低白蛋白血症、PaO2下降仍是CAP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