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下简称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三号03星数据。至4月12日中午,地面站总计接收卫星数据约44GB,所有接收数据均处理正常。卫星载荷由空天院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团队负责系统总体,空天院地面站负责承担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未来,地面站还将继续为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后续卫星任务提供可靠的数据接收保障。
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太空全能神探”跨入业务化应用高分三号系列卫星功能强大、性能优越,可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以及减灾、国土、环保、水利、农业和气象等领域应用需求。考虑到用户迫切的应用需求,五院科研人员为高分三号“量身定做”了12种成像模式,并在后续运行过程中针对具体应用又拓展了10多种试验模式,高分三号01星成为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
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颗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SAR图像,为我国海洋开发、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应急防灾减灾提供业务化应用数据支撑。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4次飞行。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两颗微小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五院2022年首次发射任务。海南一号01、02星是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可获取陆地和海洋遥感数据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数据。
2月27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发射升空。该星将与先前发射的A星实现在轨组网,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中的科研卫星,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其构建了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可满足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
日前,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通过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载荷首次实现在轨成像,图像质量优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该星传回的卫星数据,接收数据均处理正常。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于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月9日17点55分和19点34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及喀什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该星下行数据总计36.66GB。
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投入使用仪式。该星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森林和草原动态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该星是“十三五”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发科研卫星,实现1个全色、8个多光谱谱段,最高分辨率0.5米,标志着我国光学遥感卫星研制总体水平已进...
11月20日9时51分,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托举高分十一号03星直冲云霄。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一号03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在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记者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又称吉林一号高分02F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可获取全色分辨率优于0.75米、多光谱分辨率优于3米、幅宽大于40千米的高清影像。
2021年9月27日14时19分,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遥四箭),是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具备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同一批次进场命名为“快舟•新洲”号的遥五箭已完成总装测试,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