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南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检测体系标准论证会在北京举办,福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主持论证会。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碳监测与评估平台,融合了卫星遥感、物联传感、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时空动态的碳源碳汇多尺度监测。论证会结束后,福建南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代表与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
5月5日10时3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及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等8颗卫星发射升空。主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了解,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主要用于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商业遥感数据服务。
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科研卫星,运行70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整星发射重量约2.6吨,装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
2022年4月1日下午,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简称“龙计划”)五期协议签署仪式通过线上形式成功举办。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副主任刘志春,科技部合作司欧洲处相关负责同志,欧洲空间局对地观测部科学、应用和气候部门主任莫里斯·伯杰,国际关系部总干事卡尔·伯奎斯特,“龙计划”五期中欧首席科学家李增元研究员和伊夫-路易斯·德斯诺博士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总悬浮物(TSM)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质状况,决定着水下光场分布,进而影响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目前,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泊TSM时空数据反演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各类遥感数据源的湖泊TSM反演方法不断得以改进,精度不断提升。但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TSM反演操作流程较为繁杂,存在数据量大、数据下载时间长等问题。
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底,针对我国东北、华北和南方各省雪灾雪情以及南方雨雪冰冻等情况,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五室邱玉宝科研团队采用遥感高频微波信号,结合大气校正技术,发展了针对新、薄层雪冰敏感的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形成快速监测能力。自2021年底至2022年2月中下旬,科研团队累计提供连续逐日监测数据,分别有效服务冬奥会赛区及周边积雪监测3次,报送东北及华北区域雪情卫星遥感监测7次,中东部地区及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监测4次。后...
11月6日11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6次飞行。
11月3日15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成功将遥感三十二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4次飞行。
9月14日至28日,中科院定量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微光探测遥感在轨定标技术”在海拔约为3200米的青海省,开展微光探测遥感在轨定标科学试验。在卫星过境期间,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和手动操控系统分别对两个站点的地基辐射光源进行开启和关闭控制,实现卫星载荷准确获取目标。此次试验成功获取了同时刻两个站点目标的卫星观测数据,为两颗卫星在轨辐射性能监测和数据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观测数据。科研人员克服了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