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冬残奥项目专项训练理论、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冬残奥项目动作技术分析评价与优化,雪上项目夏季化训练模拟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冬残奥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疲劳恢复及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研究;冬残奥运动员心理特征及针对性心理干预与训练调控方法的研究;冬残奥各项目运动伤病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康复促进方法研究;基于分级的冬残奥运动员科学化选材技术的研究;功能性高新材料和3D打印技术在残奥国家队不同残疾类别各级别运动假肢、矫形器和护具设计与优化的适配技术与应用;冬残奥各项目特殊训练比赛器材装备材料及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冬残奥六大项目不同残疾类别生物学特征、训练学特征、专项体能的理论方法与评价体系和训练大纲;建立冬残奥生物力学关键技术指标体系,为6个项目100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和优化,提高运动表现能力20%以上;建立集成生物力学指标的无障碍虚拟现实国家运动训练测试平台1个,形成夏季化训练关键技术指南;建立冬残奥训练监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标准,提供无创竞技状态快速诊断系统1套;残疾运动员能量代谢与营养需求智能系统数据库1套;项目化和个性化的营养评估、膳食配餐及营养补充指南1套;形成6套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大赛心理调控及双相心理特质个性化调节方案及指导应用;构建冬残奥运动员伤病的预防与康复体系;形成冬残奥六大项目疲劳评估、恢复评价模型和有效消除手段;确立冬残奥六大项目各级别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与选材标准;提供符合竞赛规则的人体工程学和专项需求的个性化运动假肢30-50件/套,高新材料个性化假肢接受腔20-40个;提供冬残奥六大项目功能障碍护具护甲80-100件/套;形成3项以上的轮椅冰壶推杆、双冰刀冰橇、冰橇冰球杆专项设计和专利技术;所有关键技术应用于国家队,冬残奥运动成绩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金牌和奖牌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申请/获得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完成著作6本,科学训练化指南6套;科学选才80人,跨项选才20人;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由中国残联、体育总局、教育部、中科院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支持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