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研究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冬季项目运动员健康管理、训练负荷控制和疲劳恢复的最新指标体系,研发无创机能状态监控平台;研发适用于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体能快速恢复的局部吸氧和全身补氧仪器设备;研发提升冬季项目运动员速度、耐力表现和促进疲劳恢复的电脉冲经颅刺激仪;研发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高应激模拟训练和控制心理疲劳的方法,研发运动员赛前个性化的心理评价指标体系及心理调控关键技术。以上研究成果拟在冬奥会国家队备战及比赛中应用。
考核指标:为滑冰、滑雪重点项目运动员提供体能训练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各3~5套,建立5~8个冬季项目体能训练效果评价方法体系,建立2~3个重点冬季项目体能训练数字化监控与反馈系统;建立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监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标准各1套,从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筛选出适用于冬季项目运动员健康管理、训练负荷控制和疲劳恢复的新指标不少于8个,建立适用于冬季运动项目的中枢系统、外周系统和心生理指标无创训练监控系统1套,实现测试运动员机能状态实时监控,并能形成模型算法,分析不同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适用于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体能快速恢复的局部吸氧和全身补氧等仪器设备各2套,局部吸氧设备要求使用方便、携带简便、通过变压吸附技术分离空气、绿色安全节能、氧气浓度超过90%以上、并可用于高海拔和低温环境,全身补氧设备要求安全舒适、多重监控舱内压力和氧气浓度、快速消除PM2.5、异味和二氧化碳,为不少于18支国家队训练和比赛实时保障;提供适用于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的电脉冲经颅刺激仪1套,使运动员疲劳恢复时间缩短5%以上;建立基于VR技术的多通道交互式高应激模拟训练系统和抗干扰模拟训练系统各2套,基于VR技术的心理疲劳控制系统4套,提供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备战、规避风险和主场参赛提供心理应对策略报告1~3份,编制《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参赛心理调节指南》1套,建立运动员赛前个性化心理测评系统3套,对技巧类潜优势项目(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冰壶、单板U型池等)和部分落后项目(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跳台滑雪、雪车、冰球等)至少10支冬奥会国家队的100名重点队员进行系统的心理调控。以上研究成果在冬奥会国家队备战和比赛中进行应用。
有关说明:由北京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体育总局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和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