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如何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让公众真切感受科学之美、创新之妙,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挑战和方向。
2019北京科技周,以“场景化设计、故事化描述、互动性突出”为特色的布展,运用油墨感应互动、信息图示、手绘漫画等多种手段,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让公众充分体验科技成果、科学魅力和科学精神。
科普是最贴近公众的科技活动,可感可知是激发公众热情和兴趣的钥匙。2019北京科技周以“场景化设计、互动式体验”的呈现方式,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体验科学乐趣、感知科学精神。
在2019北京科技周的科普荟萃区和户外体验等展区,展示了一大批贴近民生的设计创意产品、科普展项和科技互动产品。通过秀科学、秀咖啡、秀文创、秀魔方等好玩的形式,推广文化创意、手工制作、民间发明等百姓身边的创新、创意成果,让观众充分体验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时尚生活方式。
黑洞是什么样子的?黑洞的能量有多大?“宇宙黑洞对光粒子吸引模拟装置”展项,融合了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制造出的“超强吸波装置”等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将前沿科技进行科普转化和互动展示,便于观众感知体验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
“数字丝绸之路全景三维科普地图”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以真实数据的三维地图模式,展现中国两汉时期从古长安至古安息涉及丝绸之路沿线13 个国家、220 个历史遗址的地形地貌,以高精度影像全景式展示沿途国家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道路风貌。
虹膜识别技术是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属于人工智能范畴。这也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经过长期攻坚的前沿科技。那虹膜识别技术有哪些用处呢?“虹膜智能锁”为公众展示了一种可能的应用,该展品采用非接触式开锁的技术手段,安全无痕迹。识别速度小于1 秒,误识率小于百万分之一;解决忘记带钥匙、忘记密码、手指脱皮、出汗等问题。
“Good Design! Red Star!”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北京打造的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通过鼓励好设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时速160公里中低速磁浮列车”是红星奖获奖产品之一,整车设计灵感来源于川剧脸谱,鲜活生动,展示了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魅力。
不断突破的航空航天技术,成为提振国人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我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大规模在轨平台。“中国空间站展示、中国空间站漫游”展项,构建了逼真的空间站内部环境,用户通过VR 设备可在各舱段之间飞行,抓取失重漂浮物体,并操作关键设备。
在“玩”中“学”,在“学”中“知”。2019北京科技周的展示,以创新的布展方式,为公众奉献了一场可感可知、好玩有趣的“科普盛宴”,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科普的热情、提升了探求知识的兴趣。
2019年北京市科普工作要点提出,要鼓励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将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原创成果,转化为互动体验性强的可移动科普展品。2019北京科技周的展示,为这一工作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