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联合召开“2019年北京科技周成效专场新闻发布会”。市科委副巡视员张志松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情况。发布会由市科委办公室主任兼宣传与科普处处长龚维幂主持。
为期8天的“2019年北京科技周活动”落下帷幕。活动期间,主场活动、大型标志性活动、各区活动、各行业各科普基地活动,为社会公众联合奉上了一场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科技盛宴。
今年的北京科技周活动紧扣“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政府牵头、各界行动、全民参与”的大科普理念。
据不完全统计,科技周期间,全市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暨北京创新创业大赛季等大型科普活动10余项;各区科技周举办基层科普活动超过650项,参与人数16万余人次;各行业、各科普基地举办活动超过300项。全市以科技周为带动,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烈氛围,增强了公众对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获得感,为北京加快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夯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张志松介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以2014年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五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主线,通过“规划引领、建设成就、美好生活、科普惠民”四个篇章,展示了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项和互动体验产品,共280余个项目,让公众充分了解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生动诠释了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今年的北京科技周主场主要取得了三方面成效:
一、亮点特色鲜明,突出科技创新体验感与获得感
一是展示内容上体现新时代要求。围绕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展示北京地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果等内容,展现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比如,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沙盘、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平台、下肢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等展项,将大科学装置、关键技术突破等成果以科普化方式展现给社会公众,让公众充分感受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的重大战略意义。宇宙黑洞对光粒子吸引模拟装置、航母舰载机起飞与降落交互体验系统、3D显示“光曲”天文科普互动展品、数字化全息文化科普展项等一批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展品亮相科技周主场,为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科普诠释和体验。
二是展示形式上运用新技术手段。以“场景化搭建、故事化描述、沉浸式设计”为特色,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投影、三维演示、体感交互等展示技术和文化创意手段,将前沿成果、传统文化转化为互动有趣的科普展品,让观众在好看好玩的愉悦过程中充分感受科技创新。比如,数字丝绸之路全景三维科普地图展项,以真实数据的三维地图模式,展现我国两汉时期从古长安至古安息涉及丝绸之路沿线13个国家、220个历史遗址的地形地貌,以高精度影像全景式展示沿途国家的山川河流、城市风貌,深化公众对“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理解。
三是展示体验上充分体现服务理念。通过一大批贴近民生的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创意产品以及老龄科技、冬奥科技、绿色生活、智能生活等成果和民间发明的展示,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科技创造的美好生活。比如,通过定格动画展项,集成了文学、绘画、雕塑、模型、音乐、摄影、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让青少年通过体验拍摄、制作过程等方式,在玩中学习了相关知识。北京市持续提升科普基地服务能力,已布局形成了覆盖16区的科普基地服务体系。本届科技周主场充分调动科普基地资源,展示了有趣奇妙的科普产品。比如,北京天文馆“天文望远镜”、万华镜科学馆“创意万花筒”、国术科技“桌面交互一体机”等展项都来到科技周主场,展现了新时代北京科普基地的服务水平。
二、各界广泛参与,科技周成为全民科普盛宴
一是各部门组织力度大。不仅有北京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创新主体带来的最新科技成果,也有科普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发明人等社会各界带来的科普展项、创意发明。同时,为了拉近公众与科技的距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科学之夜”活动,推出了科普节目汇演、科学实验、科学沙龙等多项充满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科普活动和亲子体验活动。“科学之夜”活动的圆满举办,让观众深切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强化了公众走进科学、热爱科学、传播科学的社会意识。
二是社会公众参与度高。科技周主场8天活动共吸引12万人次现场参观体验,作为集聚高端、前沿、新奇、酷炫等元素为一身的科技盛宴,已成为公众了解、体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参观者不仅有北京市民,还有其他省市的观众甚至国外游客,不少科技周“粉丝”更是连续几年举家来参加科技周主场活动。受众多元化、参与热度高、影响力度大,科技周主场活动已成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背景下,其意义不言而喻。
三、媒体积极报道,科技周的科普效益实现倍增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科技网、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科技报、北京时间等媒体在重要版面和专版进行了持续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涉及2019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的报道近9000篇。同时,为了让科技周惠及更多的观众,北京市科委通过新媒体对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展了全方位报道,搭建了由北京时间、今日头条、抖音、优酷、腾讯、新浪、搜狐等组成的网络宣传矩阵,并通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19北京科技周”“科普北京”等微信公众号和“科技北京”微博,同步开展报道和互动。截至目前,新媒体对科技周主场报道总点击量近3000万人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