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负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来自北京的代表、委员们都有哪些与科技相关的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为护佑人民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生物芯片首先要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是程京一直以来坚守的科研初心。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程京聚焦科技赋能助力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水平、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积极提交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回应。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程京表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他将在履职尽责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更精准、有效应对疾病的防诊治,尤其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进生物医药的人工智能+快速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推动建设我国“产品数字护照”
董进认为,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国需要加强统筹谋划,运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新型数字技术,建立可支撑“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可信存证、共享和认证。
他建议,加快在重点行业建设“产品数字护照”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推动建设“产品数字护照”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实现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产品信息认证与追溯。
此外,他还认为,要推动制定我国自主可控“产品数字护照”可信数字流通技术与应用标准体系,支撑各行业“产品数字护照”的建设与实施。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推进我国“产品数字护照”国际互认机制与标准的制定,帮助我国积极融入全球数字化贸易中。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加速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雷军在提案中提出,我国制造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供应链全链路贯通困境、国内行业碳数据库缺失以及供应链低碳转型压力等问题。
他建议,加速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化转型,提升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从速从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并逐步建立中国深度参与、主导的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全流程业务信息贯通的同时,加强全流程绿色低碳指标及减碳措施融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兼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马一德认为,应当从知识产权层面出发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发展。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最为根本的是标准之争、技术路径之争。在此竞争过程中,需要国内产业树立全球竞争观,通过开放创新、抱团出海将国内优势技术领域转化为全球产业趋势。
他建议,推动建立完善企业间合作机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进程,培育标准必要专利集群;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联盟,通过建立专利联盟“抱团作战”,汇集开放创新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引导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创新协作,形成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的“卫星式”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通过WEB3.0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场景
夏华在提交的《关于通过WEB3.0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场景的建议》提案中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交易流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地执行,明确WEB3.0技术在数字资产交易流通领域中的标准与法律法规,推动WEB3.0技术在文化数据价值商业化中的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文化数据资产的确权问题,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实现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独立确权。
她还建议,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推动打造一批典型的WEB3.0文化数字应用场景,挖掘典型数据资产的应用场景,倡导文化数字资产和文化实物衍生产品结合的创新型数字资产应用模式,实现数实结合的文化商业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伊彤认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发展、国际开放创新、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她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更需要激发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但还需以更大力度、更细化的措施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助力。
伊彤建议,相关部门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补足“发展之需”,搭建“用武之地”,化解“后顾之忧”。完善相关政策,在国家科研项目、人才评选及奖励评选等方面,明确入选者中的女性比例;出台管理规定,明确科研机构领导班子中女性所占比例;制定为女性配偶设立育儿假政策,帮助女科技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等。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产自研技术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曹鹏表示,国产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真替真用,更应该积极构建并发挥新质生产力价值,实现产品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生态逐渐完善,行业应用逐步拓宽。
他建议,推动自主研发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发展,利用大模型的契机,落实自研技术从静态替代,到动态升级,采用云原生、容器化、分布式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国产化替代的同时实现技术革新升级;鼓励国产化GPU适配国产的算力调度软件,建设自主可控的智算基础,支撑行业智能化发展;鼓励链主企业在自身关键业务实现国产技术应用的同时,推动生态链上下游国产自主研发技术替代,进而促进产业生态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加强科技创新
邓中翰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工智能(AI)可以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AI时代的竞争焦点是算力,关键在于芯片。他建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布局AI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站在全局高度,把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人才引育、金融支持等因素统筹考虑。
行业标准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技术规则和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他建议,相关部门需要围绕智能计算、智能感知等新型领域,加快开展自主标准制定和芯片技术的攻关研发,以自主标准优势,结合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李景虹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科技投入增长10%,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积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也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根本手段。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加强发展策略的选择,汇聚起各方力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不断扩大我国科技的发展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显著的科技创新优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途径,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连玉明认为,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引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所在。
他建议,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支持;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国际板,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机构与全球数商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研究制定支持北京积极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支撑体系,推动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数据要素治理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创新发展“AI+安全”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应对AI带来的安全挑战?创新发展“AI+安全”,将有效提高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齐向东建议:一是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二是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三是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鼓励成立校企共同体,在实践中培养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燕瑛:聚力推进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协同
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水平迈进的重要着力点和增长点。
燕瑛建议,三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区域“链主”企业的整合优势,带动形成市场主导下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和优化提升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协作走深走实。
三地产业定位各有不同。燕瑛建议,进一步明确三地区域重点产业链分工,打造区域内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负担
袁亚湘表示,不少青年科技人员反映,“破五唯”似乎是越“破”越“唯”,而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依然存在。此外,不少优秀的科技骨干也是单位中学术单元的负责人,被纳入行政干部系列管理,这让他们为非学术事务分心太多。
为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负担,袁亚湘建议:一要切实减少“帽子”的类型和数量。减少政府部门对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评比、评估和排名;在进行少量而必要的评估时,尽量不把“帽子”作为指标。二要提高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不必通过“帽子”来提高收入。三要简化基础研究类型基金的申请和结题流程。四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担任中层干部的学术骨干选择是否要行政级别。对于那些不要行政级别的“双肩挑”的科技人员,按普通科技人员管理,不纳入干部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中国特色大模型应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周鸿祎认为,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应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周鸿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场景很重要,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大有可为,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企业用大模型不能冒进,而是要用AI逐步改造业务,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二是知识很重要,基于“暗知识”的垂直大模型能更好解决企业问题。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三是业务融合很重要,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不用担心AI“抢饭碗”,要用AI提升效率
周源表示,AI只是一个工具,只要善于使用它,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拥有更多机会。他认为,我国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的短缺。
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针对数据合规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在此基础上,加大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力度,规范数据标注标准,加快数据要素的共享、流通与交易,合理定价,明确供需关系,打造数据要素交易模式。他还建议,加大政府主导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