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脑出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在超早期内强化降压可以提高脑出血治疗效果和预测后果的准确率,为脑出血临床治疗和科研带来了新方向。
3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以及国内外多个研究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三种5-羟色胺受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磷脂和胆固醇如何调节受体功能。5-羟色胺的生理功能是由十几种5-羟色胺受体介导的,明确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机制,会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为了开发更有效且毒副作用更低的治疗药物,研究人员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
近日,浙江大学教授田梅和张宏受邀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透明病理: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的综述文章,首次提出“透明病理”新概念。该文章认为,基于分子影像特有的分子识别和分子示踪优势,通过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病理学的紧密融合,将机体各种生物特征通过无创影像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全尺度“透明化”,不仅呈现疾病局部详细信息,而且能够评价在体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我们希望通过‘透明病理...
记者3月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由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阳丽华带领的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发展由单一破膜大分子自组装所形成的酸敏纳米颗粒,作为能同时实现胰腺癌基质重塑与癌细胞清除双重目标的治疗前药这一思路,有望为研发既能消除胰腺癌又不诱发肿瘤转移的新型药物提供帮助。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CS应用材料与界面》上。
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两项研究,首次报道了实验室构建的完整人囊胚样结构——类似于早期人类胚胎的结构。尽管人囊胚样结构有助打开人类早期发育“黑匣子”,但是,吴军和Polo均表示,它们与自然形成的囊胚并不等价,目前尚不能证明它们能和真正的胚囊一样发育为更复杂的胚胎结构,因此这些模型不能完全取代对人类囊胚的研究。同时,在人囊胚样结构培养方面,今年3月9日和1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研究员于洋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发育生物...
“就像非洲大草原上角马过河时会受到鳄鱼攻击一样,生命体遗传物质——DNA核苷酸长链经常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核酸酶、DNA复制叉垮塌等)因子攻击,导致DNA断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道春对《中国科学报》说, “DNA同源重组是生命体的必须过程,是修复DNA断裂的主要途径。”DNA同源重组由三大步骤组成:一是相关核酸酶对DNA双链断裂处进行5’—链降解,切除数千个核苷酸,导致3’—单链DNA形成。二是3’—单链DNA入侵同源DNA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