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010”前孵化科技创新论坛暨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十周年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前孵化科技创新“0”到“1”、“1”到“10”为主题,交流生动实践,分享前沿成果,共研原始科技成果创新未来之路,为首都前孵化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在论坛上,发表了关于鼓励创新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精彩演讲。他强调,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以及加速制度型开放。他还呼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解决企业在融资、医保定价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遇到的挑战,期望北京能在这些关键领域为全国树立典范,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突破资本寒冬,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演讲节选:
很高兴参加首都科技发展集团举办的前孵化科技创新论坛。首发展合作伙伴中,都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这里面的李文辉、罗敏敏、祈海、李开复,这都是我的老朋友,多年来对我有很多的帮助。
一会儿发言还有金勤献院长,他在清华大学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了很多非常好的经验。刚才朱建红同志介绍了中关村科技园取得的创新成果,张景安部长致辞中也谈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朱晓宇董事长谈过去、说未来,也都是在讲创新。十年来,首发展践行前孵化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人的专业素养、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有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我想就此提出几点意见与大家一起讨论。
鼓励创新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鼓励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我们国家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还有近五亿人生活在农村,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推进集约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我们才能够实现这种高质量的发展。
鼓励创新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鼓励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重要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地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要完善主要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鼓励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提高源头创新的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增长很快,年均增幅达到15%,但基础研究投入的强度仍然偏低。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2023年增长到6.8%,但还没有达到“十四五”规划要求的8%。国际上,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的基础研究强度均超过20%,美国、英国高于15%,所以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美国国家投入的基础研究资金中有50%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研经费有486亿美元。
鼓励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要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研究,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奖励优秀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科学研究的氛围。基础研究取得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科技进步,甚至可能催生出一个新的产业。
鼓励创新必须尊重知识产权。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
专利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公开发明人的商业秘密,促进人类科技知识的交流,让后来者在前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继续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二是赋予发明人市场独占权,独家使用发明的技术生产和销售产品,自主确定产品的价格,用商业利益来鼓励发明创造。1793年,美国公布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利法,时任总统林肯说过一句名言,“专利制度就是让添柴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句话至今还刻在美国商标专利局的门口。专利期满后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这种技术。因此,专利制度奠定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基础。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进步,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们要健全相关的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必须尊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识等各类知识产权,特别是要尊重专利的市场独占权、自主定价权,给企业和投资人以稳定的市场预期。
鼓励创新必须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我们国家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在国有的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工作,调动这些体制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美国1980年颁布了《拜杜法案》,联邦政府放弃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交由科研人员所在机构负责转化和利益分配,由此形成科研人员个人团队机构各占三分之一的分配格局,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拜杜法案》颁布之前,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10%,法案实施之后,转化率提高到60%。这个问题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鼓励创新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必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知识产权是财产权的一部分,侵犯知识产权会打击发明者的信心,改变企业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对社会的危害比一般的抢劫、盗窃更大。我们应该把知识产权侵权提高到抢劫、盗窃的高度来认识,不能用假冒不伪劣来宽容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要把制造、运输、销售知识产权产品的违法行为按行为论罪,按后果论刑期,取消获知动机后果等前提条件。有人说这样做会法不责众,造成法律无法执行,担心法不责众只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不能成为我们不作为的理由。
回想一下治理酒后驾车,最初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担心吗?但是现在酒后不开车已经成为习惯,而且催生出了代驾的职业。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促进尊重知识产权习惯的养成和社会风气的形成,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为建设创新性国家、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鼓励创新必须加快制度型开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推进制度性开放对于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体系,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提供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融,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
生物医药的创新产业发展是近年来中国高科技领域和工业制造领域的一件大事。2015年以来,中国按照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的原则,批准或通过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已达1220多个品规,覆盖了1262个品种,临床常用药品质量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过去那种从国外带药的现象大幅度减少。2015年至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共554个品种,其中本土企业研发上市的创新药有205个,占37%。部分新药实现了在中国和美国分别上市,中国现在在研新药的管线数量有5380多项,仅次于美国,约占全球的36%。
近几年,跨国公司购买中国企业研发项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跨国公司购买中国企业研发项目,2021年有51起,成交金额134亿美元;2022年63起,成交金额277亿美元;2023年94起,成交金额412亿美元;2024年成交数量有102起,成交金额511亿美元,这纯粹是技术转让。
中国有着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全世界最多的医疗资源,各类疾病的临床受试者都可以很快招募到,中国临床医生作为主要研究者的临床实验越来越多。中国药品的临床实验审评审批、生产监管等制度,基本实现与国际最高标准接轨。中国是国际人用药品注册协调会议(ICH)的执行委员,ICH的指导原则全部转化为国内药品研发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成本要比国外低得多,效率也要高得多,大概相当于美国的20%。
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10亿美元,耗时10年,成功率仅为10%,新药研发投资的70%都在临床实验上。现在,全球的创新药研发离不开中国。这次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建立创新药和医疗企业发展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不当干预。要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发挥各类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
中国的各级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北京市是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镇,首发展集团也投了很多与生物医药有关的项目。北京是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经济发达管理水平高,医保资金节余多。北京市拥有中国最多最好的科技资源、医疗资源,也有最多最好的创新药和医疗企业,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沃土。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和培育。衷心希望北京市在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融资难、医保定价难、进医院难等问题上有所突破,能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走出一条新路,帮助创新药产业走出资本寒冬,给全国创新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