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010”前孵化科技创新论坛暨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十周年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前孵化科技创新“0”到“1”、“1”到“10”为主题,交流生动实践,分享前沿成果,共研原始科技成果创新未来之路,为首都前孵化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昌平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在论坛上发表了关于构建面向未来技术转移创新生态的演讲。他强调,颠覆性技术不仅大幅降低成本和增加需求,还能跨越行业和地区,作为平台技术促进更多创新。回顾历史上的技术革命,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尤为深远。金勤献介绍了围绕“三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的工作:工研院创建了多个研发平台,如基因细胞治疗和医疗器械,推动清华科研成果产业化;进行了战略性风险投资,支持特定领域创新项目;并通过探索计划和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他还分享了与首发展的合作案例,包括共同发起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参与国际健康基金的投资,并携手构建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平台——朱雀计划。金勤献总结认为,洞察布局、人才体系和创新赋能是构建未来技术转移创新生态的核心要素,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北京成为国际创新中心。
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转移创新生态”。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首先,是我对颠覆性技术发展态势的认知;其次,是这些年我们围绕“三链”融合所做的一些工作;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们与首发展共同开展的项目。
“010”这个概念实际上分为0—1和1—10两个阶段。在我们的体系中,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式创新是有区别的。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只有当技术能够应用到经济中,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时,我们才能称之为创新。
美国定义了三种核心技术:国家安全、战略重要性以及是否具有创新的潜力和经济影响。英国和美国在定义关键技术时的方法论基本相似,都采用地平线扫描法,通过对能分析到的内容进行定义。这个标志在过去的两年里变得更加清晰,美国实际上是每两年定义一次关键技术。例如,2024年又推出了新的一版,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比如,2022年还包含先进传统武器技术,但到了2024年,生物技术大类中就加入了无细胞系统等新技术。因此,这个清单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创新时参考他们的定义;另一方面,制裁也是基于这个清单进行的。
那么,什么叫颠覆式创新呢?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能带来成本的大幅下降,同时需求会大量增加。比如,清华曾经做过陶瓷刀具,但完成后发现其耐用性导致销量受限,商业模式难以成立。第二,颠覆式创新会跨越不同行业和地理位置。第三,它是平台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多的创新技术。
从全球经济来看,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每一波经济浪潮的出现都与技术的颠覆性有关。尤其是到了内燃机时代,再到后来的互联网时代,而现在最高的风潮则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这项技术对经济带来的影响远超于前面的技术颠覆。
举个例子,最早是马车时代,按不变价格计算,每公里成本是1.7美元。后来到了1934年,汽车开始普及,模式就是一个发动机加一个驾驶员,平均成本降到每公里0.7美元。但是到现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无人驾驶,第二个是新能源。谁也没想到新能源的价格会比传统能源还低,其成本大约在0.25美元,如果是无人公交车,成本则更低,大约在0.13美元。这就是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变化。
面对这种变化,包括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项目,虽然经历了波折,但这个趋势很难停下来。就像当年英国的纺织机械兴起时,也曾引发过人们的担忧。颠覆式创新实际上也给现在的政府或我们的计量体系带来了变化。我们现在要计算销售额、GDP、税收等,但颠覆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更代表本质,因为它是交易式发展价值的最好体现。从股市来看,相关预测显示,颠覆性市值会上升超过60%。
总体来说,在颠覆式创新领域,我们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人工智能、储能和自动驾驶、机器人具身智能、生命科学多组学和个性化医疗等。这些领域北京都有很好的布局,也是全球主要的颠覆性创新领域。
接下来,我想谈谈工研院这几年做的工作。工研院成立得比较早,是北京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成立的,旨在推动清华的科技成果在北京实现专业化和产业化。工研院的主管部门是市科委,在海淀也得到了很多支持。我们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创新生态,从创新链、产业链到人才链实现协同。
在创新链方面,我们提出了“010”的概念,希望打造一个从概念验证到价值验证一致化的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定制化的研发平台。因此,我们围绕这个体系打造了三个平台:一个是CGT基因细胞治疗平台,一个是医疗器械平台,还有一个是氢能平台,但这一平台后来由于投入较大而被放弃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海淀区的支持,一直在做早期的概念验证。具体到平台里,一个是医疗器械平台,我们这几个平台都强调国际化。其中,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是与波士顿科学一起合作的,这里的很多医疗器械在国内的销售已经超过了蔡司。另一个是医用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因为医用机器人的第一股是在北京诞生的,也是由工研院孵化的。所以,我们围绕医用机器人建立了一个产业创新中心,现在已经建成了两个6000平方米的CDMO平台,上面已经有超过20个项目在运作,这个平台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是盈利的,我们已经在考虑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了。
还有一个是CGT基因和细胞治疗平台,建在昌平。因为海淀的楼每平方米有一吨的承载限制,所以我们在那里做的主要是技术的工程化和材料的国产化,这在目前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围绕这个平台,我们建立了基因和细胞治疗的创新链,包括技术和平台都在不断完善。子框的部分也是下属的一些基金投过的公司。
在产业链方面,我们主要围绕这些领域进行战略性风险投资,这些投资以清华技术为核心,依托北京科创母基金进行合作。我们的特点是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主投,而且我们是从0到1的过程中就开始做这个事情。现在有些公司已经上市了,预计2025年比较有希望的是品质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最后一条是人才链。因为我们认为创新的核心还是人才,颠覆式创新的核心更是人才密度。所以在这方面,工研院与首发展、科委等做了很多工作。第一个是与卫健委一起做的探索计划,让医院的优秀临床大夫和有创新项目的工科教授一起合作。我们每年招80人,今年年底将开通第三届,每次报名人数都超过660人,而且每个人都是带着项目来的。我们所有这些人才项目都是不收费的。第二个是项目经理人的项目,当时是与许强主任一起做的,即北京市朱雀人才计划。第三个是技术转移硕士项目,这是全国第一个带学历学位的技术转移专业,每年招30个人。虽然30个人的学费不到900万,但北京市给了800万的奖学金,而且毕业的人只要留在北京就给解决户口问题。所以现在这个项目很受大家欢迎。这就是我们的人才体系,我们必须把创新链、以投资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以人才链协同融合发展。
最后,我想在今天首发展十周年的论坛上表达一下我的感慨。其实我们与首发展在这三个链上面都各自做了一些事情。在创新链方面,我们在创新中心共同发起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这是与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以及首发展共同发起的。这个项目能够为全球的创新药物研发发挥积极作用。第一期盖茨基金会出了7500万美元,北京市进行了一比一配套。第二,去年盖茨先生又到北京来,总书记也接见了他,盖茨基金又出了5000万美元。这个机构从机制创新来说,是全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民办非企业,而且在研究方向上围绕着包括TB和新冠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在技术方面,我们比较早地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到了AI。实际上,盖茨他们在AI发展起来后还专门增加了一项投资。我们会继续推进AI For Science方面的工作。
第二个是基金方面,我们有一个国际健康基金,主要投资医疗器械领域,这个投资包括了首发展以及美国波士顿科学。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投资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我今天开会的时候还签了一单,做完以后DPI(投入资本回报率)达到了1。在当前形势下,这个数据应该还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也是我们与首发展一起做的事情。
最后一个是朱雀计划,实际上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平台。这是许强主任亲自带队做的项目,由首发展和工研院共同打造。这套体系实际上值得在中国这一轮创新中继续学习和借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通过寻找这类人才来支持北京科创中心的建设。
最后一句话,我觉得面向未来的技术转移生态,还是取决于三个核心要素:第一,洞察布局,这取决于你的预测能力,你能看到这个技术产业会发展到哪里。第二,人才体系,核心是要有优秀的人才。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首发展在内的这些机构如何来做创新赋能。我想在这个体系中,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来促进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北京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