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日,3名航天员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京。他们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一个有趣的画面是,神十六乘组到“家”时正赶上神十七乘组的早餐时间。通过转播画面看到,刚抵达空间站不久的3位神十七乘组航天员围在“餐桌”前,关注着屏幕里直播的队友回家过程。随着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这种“新乘组先就位,老乘组再返程”的轮换模式成为了常态,太空中始终有中国人的身影。
回家赶上好天气
神十六、神十七乘组10月26日会师空间站后,开展了工作交接,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10月30日20时37分,神十六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3名航天员踏上了回家之旅。
10月31日清晨,东风着陆场迎来壮美日出。
搜救队伍提前就位,期盼着神十六飞船的身影出现。茫茫戈壁,地广人稀、视野开阔,便于搜索。但复杂的环境状况,对航天搜救工作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着陆场风沙大,直升机贴地飞行,旋翼卷起的滚滚黄沙会影响飞行视野,空中分队人员要随时应对颠簸、沙尘、眩晕的考验;戈壁滩的天气瞬息万变,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面测控分队能否精准测量返回舱实时数据,这也是制约返回舱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
架设天线、搜索卫星、分析气象图……气象保障分队提前3个月就开始了气象观测探测值班以及数据采集。任务临近,队员更是转入了24小时值班状态,通过自动气象站、释放探空气球等方式加密观测,定时、定量、定点收集着陆场气象资料信息,为各型测控设备提供气象信息,并为返回舱着陆提供预报。
好消息是,近段时间都是持续的好天气,飞船回家路很平坦。
四组关键动作提速回家路
这次,神十六飞船返回依然采取了“快速返回方案”。这是自神十三飞船以来沿用的方案——绕飞地球的圈数从最早的11圈缩短至5圈,极大缩短了航天员的返程时间,减轻了他们在狭小空间长时间停留的不适感。
经过绕飞地球5圈的准备后,飞船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大约需要50分钟。这期间,返回舱从大约390公里的高度回到地面。
一路上,有4组关键动作。距地面高约390公里处,2次调姿和轨返分离;约145公里处,推返分离;约10公里处,开伞;最后,着陆。一路风驰电掣。
把“高铁速度”拽到“奔跑速度”
飞船的平安回家路,离不开一群地面工作人员的倾力护航。
从返回舱返回制动开始,东风着陆场各搜救队伍就已经严阵以待了。曾经,在途中的黑障区,飞船会与地面失去所有联系。现在,我国已经具备了在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根据任务安排,空中分队要确保在返回舱出黑障前,通过反算时间、距离,到达待命空域,多架直升机分工协作开展救援。同样,地面分队也要根据时间、距离、行车条件等来反算出发时间。
“感受到重力了。”穿过黑障,航天员的声音清晰传出。迎着朝阳,红白相间的伞花绽放。这顶降落伞主伞,折叠起来体积仅有200升,相当于普通家用冰箱容积,展开后面积却能达到1200平方米。降落伞能帮助返回舱降速——从与高铁行驶速度相当的每秒90米,减速至普通人奔跑的速度。
最终,返回舱在反推发动机的作用下,实现舒适着陆。
落地烟尘未散搜救员已到
虽然在历次返回任务中,飞船返回舱的落点都十分精准,但搜救队伍依然要做好各项预案。
因为戈壁地形多变,没有标志物提供参照,地面搜索人员必须对环境十分熟悉,寻找最佳路线,以确保搜救车队更快、更安全到达工作现场。即使返回舱降落在草湖、梭梭林、沙漠、盐碱地等不同的复杂地形环境中,搜救人员也要在第一时间抵达,建立警戒区、工作区,架设图像通信设备、便携站等,并进行舱体状态检查。
这一次,又是舱落人到!
舱体落地的烟尘还未散去,搜救人员已跳下直升机,快步跑向返回舱,打开舱门。“我们已安全着陆,感觉很好,请大家放心。”指令长景海鹏向大家报了平安。
按照出舱流程,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依次出舱,通过半卧式座椅被护送至医监医救车内。在车内,他们完成重力再适应,进行初步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并吃上了回家后的第一顿热饭。
出舱现场
“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
神十六飞船着陆后,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搜救人员的帮助下依次出舱。
“此时此刻,非常激动,我们终于回家了,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景海鹏率先出舱,他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这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感觉很爽!”
作为中国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景海鹏已经四上太空,创造了历史。他说:“这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感觉很好。5个月的任务我们已经顺利完成。我要为两位好搭档的精彩表现点赞,我们乘组做到了开心生活、高效工作,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变成了现实。”
“回家的感觉真好!”朱杨柱是参与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他出舱后兴奋地挥手和大家打招呼。他说,在轨期间,乘组一心、天地一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和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靓丽风采。“后续我一定坚守初心、再接再厉,争取早日重返太空。”
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曾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第一个戴眼镜的航天员”。出舱时,他没有戴框架眼镜,笑着说:“此时此刻,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
让桂海潮受关注的还有他的经历——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又幸运地成为一名航天员,把科研工作搬到了太空。聊起这趟“太空出差”,桂海潮说,在空间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妙。“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约25千克实验样品抵达地球
神十六乘组的3名航天员均拥有博士学历,被大家昵称为“博士乘组”。他们在顺利回家的同时,还兼职“快递小哥”,将一批重约25千克的在轨实验的样品带回地球。
“太空出差”期间,神十六乘组工作量饱和。据统计,他们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开展了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还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即便是回家前的最后一刻,他们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的方式,给空间站组合体拍摄了以地球为背景的全景图像。这也是空间站全构型的第一张“工作照”。航天员桂海潮说:“非常漂亮,我们的空间站很帅!”
首次进行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首次采用“换气”方式完成空间站电推进剂补充、开展流体物理实验并进行冷原子干涉仪设置……“出差”154天,神十六乘组围绕航天医学、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多个科研领域开展了70项空间实(试)验,还进行了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一批在轨实验的样品已随着神十六飞船一同返回地面。其中包括人体干细胞、骨骼细胞、活体线虫、拟南芥幼苗等生命科学实验样品,以及在轨开展的材料科学实验样品,共计22种、总重量25千克左右。生物类的样品从舱内取出后,都会通过回收转运装置,在第一时间送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固化,后续科研人员将对它们开展研究,探索神秘的太空。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全面建成后进驻的首个乘组,神十六乘组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类型的航天员构成。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现有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为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展建设和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打下良好基础。(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