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不能到达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分会会长肖绪文借贺词表达了心声:“我一直十分关注大会的进展情况,也衷心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中国智能建筑节这个交流平台收获新知识、发掘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打造共生共荣的行业生态圈。”
6月6日,来自中国工程院、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及全国各地行业精英近2000人齐聚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在“数字驱动·智建未来”的主题下探讨智能建筑业的发展之道。
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明确统筹推进“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并提出到 2025 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方面成绩可圈可点,但在部分城市和社区,垃圾分类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日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6月1日,在万千儿童盼望的节日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华智冰,这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
“唐老师好,各位老师好,我是华智冰,很高兴能成为唐老师的学生。唐老师刚开始还有点犹豫,因为培养我实在是太贵了。”
马尾辫、红色双肩包,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在2021北京智源大会现场,华智冰的视频一播出,就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更让人惊讶的是,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诗词以及人物面部形象,全都是...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自动化所)机器鱼实验室宽大的水池中,一条黑色的“大鱼”乌木般静静浮在水面。“大鱼”长约70厘米,通体黑色,浅黄色半透明的鱼鳍几乎融入水池背景中。
仿豹鲂鮄机器鱼(张双虎 摄)
随着工作人员在键盘上敲下几行指令,“大鱼”瞬间满血复活。它宽大的胸鳍拍打着水面“啪啪”作响。几秒后,大鱼没入水中,开始在水下游动、翻转、定深。
这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研...
日前,天津大学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智能机器人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可成为守护中国数万公里交通隧道的“安全卫士”。
当前,隧道已经构建了一张客货交通的“超级通道网”,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但隧道在建设和运营中可能产生混凝土衬砌开裂、破损、脱落等问题,隧道内的火情、照明不良、路面积水也能引发伤亡事故。这些都对隧道交通运营维护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频度、高强度进行巡检。与传统的人工巡检相比,...
近日,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陈彦杰、教授何炳蔚与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耀南院士等人合作,在《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汇刊》上发表了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快速全局最优运动规划方法。该研究成果面向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通过设计一种高效的全局运动规划方法,提升了机器人运行效率。
在智慧仓储、数字工厂中的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运动规划方法计算和提供导航路线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但由于移...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5月18日发表一项跨越人工智能及生物技术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的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科学文献中已发表研究的未来影响力。目前,这个模型的打分可用来预测任意年份发表的“前5%的论文”,其将能补充当前依赖论文引用量指标的文献计量分析系统。
现阶段,有许多系统都被用来评估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包括基于他们所著论文引用量的指标。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的兴起,科学家们认为可以从研究人...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不少人对5G有着类似的理解:5G比4G多1G,电影下载秒成、视频点播流畅……
在最新出版的《电信科学》上,一篇名为《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的刊首文章向人们展示了完全不同的5G通信应用前景:未来的通信网络是可以高度自治的。通过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5G通信可以实现“三自”,即参数自配置,性能自优化,故障自“治愈”。
5月4日,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
《科学·机器人》日前发布的论文中介绍了一种别致的机器人:从胚胎干细胞中培养出来的Xenobot。在人类的控制下,它能够游动、清扫垃圾、报告路线、穿越空间……
科幻大片《变形金刚》固化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印象,似乎只有“大家伙”“钢铁之躯”才能称得上机器人。Xenobot却完全不同,软软的生命体小球,同样可以跑得很快,在人类发出指令后,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确切地说,Xenobot不是单个小球,而是由无数个小机器人组成的集群机器人。科幻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涛团队在以人手作为智能红外光源进行信息识别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红外光源作为光源中的一种,在传感、能源、通信、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对于人造红外光源,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峰值在9微米左右,正好处于大气透射窗口(7.5微米~14微米)且发射的为非相干光。基于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了手作为一个天然智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