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世界各国园区共同研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机制和路径,推动全球化、高水平、深层次科技创新交流,一同构建开放式创新、包容性增长的新格局。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出席论坛并致辞。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吴朝晖
吴朝晖表示,作为我国首家科技园区,中关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居全国首位。当前全球科技园区迅猛发展,园区的创新策源能力、资源汇聚能力、开放合作能力均显著增强。我国科技园区要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己任,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做到战略领先、科技领先、制度领先、文化领先,在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示范。
于英杰
于英杰表示,科技园区作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节点,在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将围绕关键创新环节,进一步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新跃升,促进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迈上新台阶。他指出,中关村30余年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全球开放合作,为全球科技创新构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北京市将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与来自全球的科技园区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深入开展国际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发展报告发布
园区创新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吕先志
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吕先志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中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国家高新区经过三十年持续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具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基础。他认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关键是要立足全球视野,聚力科技创新,实施领先战略,以局部高层次创新引领带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率先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论坛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中国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发展报告(2021)》。报告通过详实数据,对国家高新区的34个一般性指标和32个国际化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总结高新区开放创新整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研发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服务、高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报告还紧密结合年度特点,从区域层面的开放格局和全球伙伴的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了详细论述,对全面了解掌握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的情况和进展、研究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指导和推动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开放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作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关村走在了世界前列。
张继红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中关村将进一步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市区联动打造高质量园区;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和聚集世界一流的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强化平台引才,着力提升中关村人才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深化科技开放和合作,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和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提供中关村力量。
中外创新 和而不同
在论坛上,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建设者和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建设领先园区方面的经验。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首席执行官艾巴·朗德分享了IASP全球科技园区发展调查。调查显示,形象、声望和人才对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至关重要,与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成熟公司建立有效链接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地公司的质量和科技园区品牌具有同等竞争力。
随后,中外嘉宾畅谈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内涵、路径和高效发展模式,结合科技园区在运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在硅谷,很多大项目都是开源的,从开源项目中诞生的公司,其成长速度明显高于平均值。其次,跨学科思维非常重要,硅谷百年成长的秘密就在于跨学科和跨界融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设计师,与科学家、工程师的交互融合,能够真正创造未来。
瑞士创新产业园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克洛佩尔表示,瑞士创新产业园创新能力的核心来源在于教育。瑞士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科研机构,优秀的教育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市场化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园区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创造联系网络,助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而空间便利加速了创新研发和市场化进程。
巴黎-萨克雷公共管理局局长菲利普·范德梅尔在演讲中表示,领先园区是建立在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两大基础之上的,跨国公司、世界认可的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人才铸就科技创新生态。
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尼古拉斯·费斯科在演讲中介绍了中澳科技园区之间具有包容创新精神的精诚合作,正是这种精神使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澳火炬创新园成为中澳科技合作的纽带。
塞尔维亚总理办IT和创新事务主任奈纳德·帕乌诺维奇在发言中介绍,BIO4是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简称,在BIO4园区,塞尔维亚政府将把贝尔格莱德大学的6个院系放在一起,提供空间和商业配套,让科学家、工程师、初创公司和企业在校园里交流碰撞,打造不断增长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中外创新,和而不同。国家高新园区走出了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在专题报告《以硬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中,重点介绍了西安高新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强在专题报告中分享了园区通过“五个一工程”推动相对优势产业转变为绝对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的实践。
来自全国各地科技园区的代表200余人现场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