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位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内完成首次“太空会师”。
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1月29日,神舟十四号乘组对神舟十五号乘组隔空喊话:“欢迎进驻中国太空家园!”(视频截图)
11月29日,航天员费俊龙(前)、邓清明(中)、张陆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发)
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昨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数百位航天工作者、群众代表冒着严寒静静等候。20时1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身着航天服的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缓缓走出问天阁,在广场中央站定。
户外的寒风,对费俊龙来说并不陌生。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时恰逢大雪突降,两人踏雪出征。这次任务略有不同的是,11月底的酒泉恰逢寒潮来袭,发射场区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
20时1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命令,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领命出征。终于,“圆梦乘组”将踏上为期6个月的飞天圆梦之旅,并将在太空见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在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组合体管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等各项任务。长期飞行对航天员的应急故障处置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出舱活动技术复杂且难度大,航天员在轨需完成跨舱线缆连接等复杂的舱外作业任务,还将首次利用货物气闸舱实施多次载荷出舱任务。
实验舱将迎线虫培育实验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设任务的收官之战,将首次实施乘组在轨轮换、货物气闸舱出舱等任务,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研究,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期间,空间站三舱的科学实验机柜将全面启用。本次任务中,2个生命科学“小立方”——辐射计量与生物计量实验单元和植物培养单元跟随神舟十五号飞船飞向空间站。
中国科学院介绍,随着空间活动的蓬勃开展,研究生物包括人类在失重、宇宙辐射等特殊空间条件下的响应、生存、变化和适应规律,成为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次,由其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随神舟十五号飞船上行了“空间辐射计量及生物损伤评估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网络研究”2项科学实验的样品及实验单元。
线虫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常见模式生物之一。在问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培养实验模块中,即将开展线虫培养实验。实验通过微流控芯片流体控制的方式,对单个线虫进行培养、光学监测和分析技术,对辐射损伤标志物进行在轨检测,为空间辐射损伤评估和医学诊断与防护提供重要支撑。
地面测发设备全面更新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我国开展的第10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现在,神舟飞船的舒适性在不断提升。
承担本次发射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飞船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洪志介绍,空间站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采用“滚动备份”策略实施发射,每次发射任务要完成两发火箭飞船测试,一发用于发射飞行,一发用于应急待命。目前,执行应急待命任务的神舟十六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已完成技术区测试和应急待命设置。
新批次长二F火箭和全新的地面设备首次应用于载人发射任务。较上一发火箭,遥十五火箭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其中技术状态改进45项。火箭发射平台也进行了大修,平台整体顶升,主体结构件现场检测修整,电气、液压、驱动系统等数百台产品全部更新换代。
王洪志表示,发射场技术人员不断熟悉新设备、新软件,掌握状态变化对测试的影响,稳妥处置各种情况,保障任务圆满成功。(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