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一年,天问一号有何收获?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深空探测将走到多远?祝融号火星车:连续“服役”暂时“冬眠”中国国家航天局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一年来,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356个火星日,行驶总里程1921米。行星探测:未来进行小行星探测及采样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国还与美国建立了...
近日,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了致密双星系统中等离子体的极端湍流现象,为“黑寡妇”脉冲星的掩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天文学专业学术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技术手段。自此,海洋一号D星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实现双星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大提高了对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卫星在轨运行后,广泛获取全球海面风场、海洋动力场等多种重要海洋动力参数,直接服务于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调查与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除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外,我国还发射了高分三号系列卫...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飞行约6.5小时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交会对接完成后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包括货包货物和直接安装货物,上行物资总重约6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天舟四号装载了共计200余件(套)货物,其中包括货包货物和直接安装货物。今年可完成,之后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根据任务安排,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后, 6月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 10...
编者按: 由于量子纠缠的神秘特性,加上“薛定谔的猫”这个老梗的气氛烘托,导致不少人对量子通信产生天马行空的幻想。实际上呢, 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差不多就是现阶段科学家能做到的最好成绩了。众所周知,“墨子号”是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主要的两项实验是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秘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这里的“隐形传态”,并非大家想象中实现粒子瞬移的传送门,而是利用纠缠粒子的超距作用,将本地量子的属性,复制到远方的量子,它依然...
5月5日10时38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等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达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17—20次重访,为农业、林业...
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京开幕。其中,自主研发的核电预埋件自动焊机器人,是针对核电项目预埋件数量多,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开发,可大幅提升预埋件的加工效率,已成功应用在了广西防城港及广东惠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交流大会举办期间,中建二局工会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通过一场建筑界“大国工匠”分享交流、一场建筑工匠技能课活动、一次经典建筑项目云游、一场有奖答题竞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
4月24日,江苏南通,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码头,世界上首艘第四代风电安装船4条桁架式桩腿吊装全部完成,进入完工调试阶段。据介绍,由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比利时订制的N966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是目前世界上首艘第四代风电安装船。该船与现役风电安装船相比,具有起重能力强、操控性好、空间容量大、能耗及排放低等优点,交付后不仅能够安装下一代风电机组和底座,也可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及海上结构的拆除。
4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的精密探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基于室温铷原子体系,利用里德堡原子作为微波天线及调制解调器,通过电磁诱导透明效应成功检测了相位调制的多频微波场,进而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实现了多频微波信号的高保真解调。审稿人高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