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效果图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供图风雨十二载, “国和一号”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功打破多项材料及设备制造技术垄断,关键设备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郑明光表示,到2023年, “国和一号”将全面实现100%设备国产化能力,到2025年,建成“技术上最先进最安全、装备上完全自主可控、经济上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三代核电产业链。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高新区了解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量子计算云平台(以下简称量子计算云平台)日前成功部署两大全新国产量子编程软件——isQ-Core、青果(Quingo)。据介绍, isQ-Core量子编程语言及其编译器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及北京中科弧光量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具有简洁、易用、高效、扩展性强、可靠性高等特点,能为量子计算用户提供许多便利。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团队表示,量子计算软硬件的结合,...
我国于27日上午3个多小时内,分别在酒泉和文昌成功实施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为进一步压缩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科研人员优化了遥测数据判断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同时将星箭分离相关遥测参数进行专项页面实时显示,大大提高初轨确定效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落实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大工程”,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为一颗颗“中国星”铺就通天坦途。
27日,带着22颗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上天”的“共享火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创下我国一箭多星任务最高纪录,由此开启了我国新的共享火箭“拼车”模式。对于为何能实现一箭22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表示,在设计之初,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就将视线转移到小卫星上,提出“共享发射”新模式,最终确定了7家单位的22颗卫星。胡辉彪表示,此次火箭成功发射,既检验了新构型的协调匹配性,又降低了研制成...
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17年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研制立项并负责组织实施、发射许可审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负责火箭抓总研制,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飞行试验组织实施。一院长征八号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说,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八遥二火箭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2个助推器,从两级半构型变成了两级串联构型。共享...
记者17日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据了解,国家层面将推动各枢纽节点尽快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数据中心绿色发展要求,推动更多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
“短道速滑收官,共9个项目, 7个项目破奥运纪录, 1个项目破世界纪录……”2月16日晚上10时30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制冰机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制冰机总工程师刘楷给科技日报记者发来微信。为助力绿色冬奥、科技冬奥,欧悦冰雪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等8家单位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联合研发、设计和建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组,在首都体育馆冰场进行示范应用。“项目组充分利用二氧化碳...
谷爱凌大跳台转身、短道速滑超越镜头……这些冬奥会高光画面是用什么设备拍的,怎么拍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月12日宣布,为便于各方开展空间目标避碰等轨道分析工作,即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每日在其官网发布中国空间站TLE轨道根数,供各航天实体参考使用。据悉,自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入轨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每日在官网发布中国空间站近/远地点、倾角等轨道基本参数。2021年12月3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以普通照会,通报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上...
日前,一份月球“土特产”——从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样品被同济大学成功签收,这是上海首次收到月球科研样品。经过多年探索,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实现了航天重大工程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解决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的误差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遥感信息的质量可信控制、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的质量可信评估等一系列共性难题。目前,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与航天部门、中国科学院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