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据
营商环境作为城市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形象。自201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营商环境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无论从底线思维或战略思维角度衡量,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切实促进北京市五年营商环境专项规划在我区有效落地,推动海淀区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海淀区在对标对表《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等政策法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实际和区内企业营商环境优化需求,起草了《海淀区“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二、目标任务
经多方研究和专家咨询论证,《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海淀区将深挖区域资源禀赋,融合历史积淀与科创优势,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先行先试改革,注重弘扬新时代中关村精神,强化政策配套支撑,巩固科技硬核优势,升级特色营商服务,建设精神引航、政策导航、技术领航、服务助航的“营商护航舰”。具体发展分为3个阶段,2021-2022年,重点完善营商环境海淀体系;2023-2024年,推动形成营商环境海淀示范;到2025年,进一步树立营商环境海淀品牌,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三、涉及范围
《行动计划》深入研究国家营商环境前沿情况,对标世行、国家和北京市营商环境评估三大指标体系,动态跟进国家、北京市、国内先进省市营商环境相关政策要求,根据海淀区情区况分析研判企业发展需求,深入参考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充分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按照“落实共性要求+推进特色发展”的思路,研究确定了围绕市场、政务、法治、创新、人文、开放六大环境,深入实施23项重点行动,包含278项具体任务和16项具体保障措施。
四、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从建设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构建智慧通达的政务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构筑前沿引领的创新环境、涵养进取包容的人文环境、营造融通共赢的开放环境等六大环境入手,围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破解政务数据壁垒、构建产业、创新、服务、数字化4大生态、为企业群众营造“近悦远来”的宜居宜业空间等方面重点发力,着力打造活力、通达、公正、前沿、包容、共赢的营商环境。
五、惠民举措
市场环境:通过深化准入准营改革、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打造公平竞争空间、升级知识产权体系、完善多元普惠金融、促进外资外贸服务,建设进入便利、竞争有力、经营活力的市场环境。
政务环境:持续推进智慧政务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创新数字政务应用、夯实政务服务保障,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度和安全感深度交融,构建服务有速度、技术有温度、场景有效度的政务服务环境。
法治环境:坚持良法善治,规范高效监管执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矛盾化解前移、强化司法保障水平,进一步彰显法治的力度、温度和精度,构建让企业安心、放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创新环境:依托海淀丰富创新土壤和深厚发展历程,促进要素高效流动、聚焦核心环节支持、增强专业服务支撑、推进创新超前布局,推动多元主体共生共荣,构建为创新搭台、为发展助力、为品牌背书的创新环境。
人文环境:弘扬和践行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新时代中关村精神,擦亮“海淀企业家”新名片,营造尊企护企氛围、配套优质公共服务、规划品质城市空间,打造积极进取、大气包容、美美与共的人文环境。
开放环境:高质量推进“两区”建设,坚持国际化高站位,拓宽全球化发展视域,聚力区域合作发展、深化国际对外交流,建设链接全球、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
六、关键词诠释
海淀区企业标准化住所(经营场所):通过实施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管理、开展登记信息双告知等手段,实现市场主体登记事前数据校验和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防范虚假住所注册等突出风险,在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性的同时,保障登记房产信息和房屋产权人意愿两个真实性。
“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服务业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北京自贸试验区”),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赋予北京的重大机遇。
海英计划:这是海淀区人才聚集和培育计划。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环境,激发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一批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青年英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促进海淀人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城一区:是怀柔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城、昌平未来科技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是中央为北京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而提出的宏伟战略,共同构筑起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