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据
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兴业的重要条件,是推动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形成“洼地效应”,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互相融通,才能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提升区域社会进步的软实力。
为高标准推进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示范区建设,继续打造全市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海淀区对标对表北京市营商环境5.0改革政策,结合区域实际,起草了《海淀区2022年“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二、目标任务
经多方研究,确定《工作要点》的目标是到2022年底,海淀区营商发展环境新优势继续增强,企业及群众对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更活跃,发展动力更强劲,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海淀经验”。
三、涉及范围
2022年,海淀区将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牵引,以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为动力,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以“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创特色”为原则,坚持政策突破和系统集成并重,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围绕市场环境、对企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创新生态、人文环境、对外开放等七大领域攻坚突破,累计提出25项重点行动,共包含159项任务分解。其中,围绕落实北京市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任务提出落地措施65项,以解决企业办事痛点难点、响应企业发展核心需求、整合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拓展举措94项。
四、主要任务
《工作要点》的主要任务共涉及营造活力市场环境、打造高效对企服务、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筑牢法治保障基石、建设前沿创新高地、建设宜业宜居幸福海淀、打造包容开放国际海淀七方面。致力于加强市场主体保护,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以数字赋能为牵引,深度整合系统和服务资源,大力推动集成服务,实现政务服务跨越升级;创新监管理念、机制和方式,推进监管全链条全领域精准化、集约化、规范化;注重彰显法治的力度、温度和精度,聚焦案件审理、执行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诉讼全流程改革,着力提升审判执行力;进一步优化各类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内生动力,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干事及创业的文化氛围;聚焦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聚焦区域合作发展,强化对外交流,推进合作共赢。
五、利民举措
一是强化服务创新,聚力提升企业获得感。通过试点推进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改革,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创新产品业务等,解决虚假住所登记企业“融资难”等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是深化内部改革,推进配套机制创新先行。通过完善重点领域和环节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优化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资金池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和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等多项机制创新,坚持改革落地机制先行。
三是夯实技术保障,持续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依托全区深厚的技术积淀,持续推动“长安链”在海淀区“一网通办”平台深度应用、“容e查—智能自助查询”“容e查—掌上查”服务功能优化,“政务智慧服务”调度指挥中心推进等工作,为提升对企服务效率效能提供强劲支撑。
四是深化资源集成,整合全区资源助力企业发展。探索搭建区级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交流综合平台;积极推进企业及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服务;探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等。
六、关键词诠释
海淀区企业标准化住所(经营场所):通过实施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管理、开展登记信息双告知等手段,实现市场主体登记事前数据校验和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防范虚假住所注册等突出风险,在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性的同时,保障登记房产信息和房屋产权人意愿的两个真实性。
惠企政策“五个一”工程:1.一体发布,将“京通”“首都之窗”打造成政策汇聚统一界面,实现有效期内的国家、北京市、区级三级惠企政策全量汇聚。2.一图读懂,对有效期内惠企政策进行全面解读和集中发布;新发布政策,特别是资金、资质等惠企政策,同步制定“一图读懂”。3.一站触达,对新发布惠企政策进行解构,明确适用对象和支持标准,使用“京通”“首都之窗”向企业进行精准推送。4.一口申报,推进资金、资质申报类惠企政策在“京通”“京通企服版”“首都之窗”一体化申办,推进政策简化申报材料、免评审、免验收等,实现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5.一窗兑现,压缩惠企政策兑现周期,试点“即时支付”。
集群注册:指多家企业以一家托管机构的住所或经营场所地址作为其住所登记,并由这家机构提供托管服务,组成企业集群的注册登记模式。
“6+4”监管模式:“6”即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六项基本制度。“4”是指在涉及多部门监管的行业领域,建立健全一个场景由一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工作机制,包括“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其中,“一业一册”即针对一个场景,整合各方面监管要求和标准,制定综合监管合规手册;“一业一单”即针对一个场景,整合相关部门检查要求,制定统一检查单,各部门按照统一检查单开展检查;“一业一查”即对同一类市场主体统筹开展检查;“一业一评”即针对每个场景中市场主体开展“风险+信用”综合评价,并鼓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行业评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