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正式印发。现就《行动计划》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以下简称科学智能)作为加速科学研究的新型范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将对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近年来,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技术资源和顶尖科研机构,科学智能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具备率先实现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优势。为主动把握科学智能未来趋势和发展机遇,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主要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和深度应用为主线,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围绕变革传统科学研究范式前瞻布局,协同科学智能主要科研和产业力量,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和交叉融合,鼓励引导创新主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加速涌现一批原始创新成果,推动实现新的科研范式,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到2027年,立足北京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强大赋能作用,加快开辟科学研究新路径,率先实现新旧科研范式更迭。
一是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攻关。加强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建立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学科领域模型的模型协作体系。
二是完善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
三是加速智能科研范式变革。推动在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实现重点场景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赋能。
四是促进产业生态加速发展。搭建共性服务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源开放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主要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展开,涵盖科学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等17项具体任务。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科学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实现多尺度建模理论突破。研发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实现对多类别、高维度科学数据的统一表征、建模、分析和生成。
二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推动高质量科学数据资源汇聚和流通。搭建软硬件协同与高度整合的算力平台,提升面向科学智能领域的算力供给能力。建设智能化干湿闭环实验系统,实现计算精确指导实验,实验高效反馈计算的新研发模式。
三是加速领域应用落地。推动科学智能在基础科学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升级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标杆性示范工程和应用案例,实现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全流程智能化赋能。
四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搭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加快科学研究产业化落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一批既懂 AI 技术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加大科学智能领域的融资服务力度,建设开源开放的生态体系,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科学智能产业集群。
为确保行动计划高效实施,《行动计划》提出强化资源统筹、创新组织机构、加强供需对接、强化决策支撑等保障措施。深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探索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推动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定期举办供需对接会,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应用。依托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遴选与技术路线论证提供权威决策支撑。
四、政策亮点
一是突出“前沿引领”的总方向。《行动计划》紧扣科学智能发展趋势,聚焦基础理论突破与多学科融合,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搭建算力和科学数据平台,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实现原始创新成果的跨越式突破,引领全球科学智能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应用赋能”的总目标。《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科学研究为核心,聚焦基础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等重点领域,打造标杆应用案例,推动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三是践行“协同开放”的总路线。《行动计划》强调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创新,通过构建科学智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开源生态体系,吸引和培育创新企业及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智能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影响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