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政办发〔2022〕1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公司):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3日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也是昌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抓住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昌平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扣落好“五子”联动,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全局,紧抓国家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北京实施新一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等机遇,把握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围绕前沿技术、医疗器械、美丽健康三大赛道,优化创新生态,厚植产业优势,尽快催生“核爆效应”,奋力跑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全面提升创新能级,进一步筑牢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坚持协同推进。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各类主体协调发展,加速研发、临床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医用”紧密协同、能力水平同步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空间、人才、资本、政策、服务、机制等全要素联动,围绕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着力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
坚持补链强链。围绕前沿技术、医疗器械、美丽健康三大重点赛道,立足昌平特点,发挥昌平优势,推动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医药健康创新与国际接轨,提高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把握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机遇,围绕前沿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CGT)、抗体、创新化药、AI+研发)、医疗器械(高值耗材、体外诊断(IVD)、高端仪器设备、AI+器械)、美丽健康(定制化妆品、“医×美”、特医特膳)三条赛道持续发力,打造医药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同步提升,核爆效应初步显现,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和增长极。围绕以上任务目标,制定3方面8项指标任务:
1.提升创新能级。研发投入方面,力争翻一番,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速20%;创新药方面,获批上市创新药不少于8个;创新器械方面,通过国家创新器械“绿色通道”获批上市的医疗器械不少于10个。
2.扩大产业规模。产业收入方面,力争翻一番,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工业产值方面,力争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十四五”期间累计达到100亿元。
3.拓展产业空间。产业用地方面,新增上市产业用地不少于3000亩;产业空间方面,新增可利用产业空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创新能级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资源,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力争在脑机接口、类脑芯片、新型疫苗、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医学影像和治疗设备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重大突破,支撑生物经济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专业孵化器,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确保成果转得出、留得住。
2.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紧密围绕全球“生物+”和“数字+”两大趋势,推进以合成生物学、数字医疗等为代表的交叉融合领域发展,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用好中关村、“两区”先行先试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政策,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小升规”。“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上市企业20家。
3.大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有效利用区管医院资源,推广创新药械、创新服务应用示范。探索推动生物医药数字设施建设,积极筹建首都临床医学成果转化平台、特定疾病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承接在京各大医院成果转化溢出。建好用好国际研究型医院,促进产业创新转化,试点建设AI+医疗。积极推动医药健康创新与国际接轨,打通国际专利保护、境外临床、境外医药研发外包(CRO)服务等通道,提高面向全球市场的能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创新模式。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国际合作,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开展先进生物治疗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充分释放创新价值效益。大力推广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支持引导医药健康企业在昌平申报上市许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大效益。促进技术合作与交易,争取引入全球一流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服务体系,积极推广License-in/out等模式,逐步使技术合作与交易成为产业收益的重要支撑。针对医药研发企业估值高、市值高的特点,依托区属平台公司,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基金投资力度,争取上市企业开放战略配售。
(二)推动前沿赛道突破
1.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制高点。以生命科学园三期为核心承载区,密切关注细胞与基因治疗、下一代抗体、创新化药、AI+研发等尖端领域,加快聚集海内外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企业,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到“十四五”末,前沿赛道收入翻一番,力争实现500亿元,培育年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3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
2.加快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创新链上,重点引进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双/多抗、抗体偶联(ADC)、AI+研发等方向全球、全国龙头或潜力企业。供应链上,瞄准蛋白、质粒、酶等高标准高附加值试剂,发挥市场化专业平台资源链接作用,择优引进具有原创技术工艺的优质企业。产业链上,积极对接全球资源,推动国际产业园区合作,争取引进一批生物技术创新管线,聚集一批具有原创技术能力、应用场景清晰的AI+头部企业。
3.大力培育本土医药龙头。针对国内外头部企业,继续做好一对一服务,积极争取在昌新设业务板块;支持存量头部企业在昌做大研发、销售等总部功能;加快在途潜力项目落地投产见效。针对CGT生产“小剂量、多批次、柔性化”的特点,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力保障转化落地;密切关注细胞焦亡抗肿瘤、高精度脑功能剖分、迁移体肿瘤免疫调控等颠覆性成果转化的研发企业;全力支持AI药物研发平台发展,赋能新药研发,形成产业协同。
4.加快建设关键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团队作用,帮助初创企业有效链接企业家、投资人,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金融支持等专业服务,持续打通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落地的通道。保障现有平台企业扩产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补齐共性技术平台,聚焦实验动物、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GLP)安全评价等环节,继续精准引入一批高水平CRO、CMO、CDMO等企业。持续引进关键技术平台,把握全市统筹布局CGT平台的机遇,加强与专业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转化生产阶段相关平台落地。
(三)促进器械赛道升级
1.打造高端器械增长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为核心承载区,重点巩固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优势领域,重点培育高端仪器设备、智能化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在AI+器械等先进领域形成集聚发展优势,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长极。到“十四五”末,医疗器械赛道收入、产值翻一番,力争实现收入400亿元、产值300亿元,培育年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
2.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链上,重点布局AI+器械、现场快速检验(POCT),积极引进培育有成熟产品的小巨人、隐形冠军等潜力型企业。供应链上,支持企业开展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尝试与全球供应链关键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补齐供应链短板。产业链上,积极对接跨国巨头企业,瞄准国内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持续引导在昌平布局,扩大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产业规模。
3.支持头部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服务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支持开拓AI+等新兴业务板块。积极培育高值耗材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推动重磅在途项目落地投产见效。把握新冠检测需求,支持IVD高成长型企业在昌扩大布局,推动扩产项目加快落地。大力支持AI+诊疗企业,不断强化与器械领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联动,赋能园区企业发展,推动产业交叉融合。
4.强化产业精准服务能力。依托区属平台公司,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化服务平台,在检验检测、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研发与生产代工(CDMO/CMO)、示范应用等关键环节提供全流程服务。积极引进具有标准引领和市场准入加速功能的产业化赋能平台,助推产业加速发展,支持引导大、中、小企业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聚合创新动能,支撑引领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四)加快美丽产业聚集
1.建设美丽健康产业高地。以小汤山美丽智造园、美妆创新园为核心,以政策转型、产业变革带来的共性需求为抓手,紧紧围绕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利用自身研发、人才、检测、医药健康产业等资源优势,以原材料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发力定制化妆品、“医×美”、特医特膳等领域,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到“十四五”末,美丽健康赛道收入翻一番,力争实现120亿元,每年新增注册落地企业不少于30家,培育和引进年收入超10亿元企业3至5家。
2.全力吸引优质企业资源聚集。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断点与耦合难点,大力推进精准补链,加强对再生硅、氢分子、大分子着色剂以及特色植物原料创新领域的科技攻关;以“京品孵化育成地”为目标,做强北京美丽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来昌平设立化妆品研发中心;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原材料、资金与技术支持,重点引进玻尿酸、烟酰胺、多肽关键原料企业,推动包材、研发、设计、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配套建设,集聚一批定制化妆品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明确、深度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3.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支持存量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支持“医×美”企业,以生物材料创新为突破口,加快跨界融合推动新产品新品类的开发。升级一批特医特膳企业,充分发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等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加速营造特色产业生态。依托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与国家、市级药监部门政策对接,加快推动婴童化妆品研发中心、化妆品功效评价中心、昌平国际美妆贸易中转基地等平台建设,快速树立定制化妆品产业特色。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高度集聚的优势,搭建美妆职业教育和行业资格认证体系,打造专业人才培训高地。结合区域文化及商业资源,创新销售模式,打造辐射全市的特色集群商圈,建设北方化妆品新兴产业营销中心。
(五)强化产业要素供给
1.增强政策供给能力。落实《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重点聚焦审评审批环节,推动北京人遗服务站绿色通道落地,加快北京疫苗检验中心建设,探索推动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械在指定医疗机构内先行先试,以关键性政策突破打造产业吸引力。利用“两区”政策会商契机,积极推动美丽健康产业市级专项政策发布实施。研究完善全区“1+1+N”创新政策体系,做好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美丽经济十条”等政策落地实施及动态调整,促进区级政策有效协同、形成合力。
2.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全区资源,布局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创新走廊,“十四五”时期力争新增医药健康产业用地不少于3000亩。以产业策划引领规划实施,编制实施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行动计划,超前研判、梯次打造中试、产业化载体,及时承接入孵企业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加快“生命谷”产业基地等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水屯、崔村工业用地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扩区增容,提速小汤山、马池口等重点工业区土地开发进程。探索集体产业用地、历史遗留开发用地的有效利用路径,重点突破史各庄集体产业用地,推动马池口绿发、沙阳路宏福等项目有机更新用于承接产业落地。以老旧工业厂房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建成区为重点,系统梳理盘活低效闲置空间,推动“腾笼换鸟”。多措并举创新产业供地模式,组织实施未来科学城17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整理实施方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提高产业空间建设品质,降低产业用地成本。
3.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管理人才、实用人才等多层次产业人才梯队,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力争引进和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少于300名。用好医药健康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与基金、企业等合作,加大紧缺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利用昌平职校资源,探索“校企对接”的产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产业资本引导。构建多层次金融资本体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做大科技产业母基金群,加大直投力度,实现早期基金与中后期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兼顾。研究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效促进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完善“募、投、管、退”机制,打造特色投后生态,充分发挥基金投资对产业要素组织的牵引力。扩大资本朋友圈,加强与市场化头部基金管理公司的对接,围绕基金合投、园区共建、项目孵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5.完善服务配套条件。匹配医药健康产业空间供给和项目落地进度,将项目周边市政配套建设纳入总体实施条件统筹推进。以生命科学园为重点,对标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园区,系统梳理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实施生命科学园一二期环境品质综合提升工程,结合生命科学园三期开发逐步完善商务服务、专业服务设施,同步推动市政、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使生命科学园一二三期形成联通共享格局。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精心策划打造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中国化妆品国际合作峰会、化妆品监管科学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持续举办常态化生态创建活动,打造产业品牌IP。支持各类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
三、保障机制
(一)完善招商机制。依托区属平台公司强化招商力量,围绕我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及需求,建立目标企业清单并实现动态更新,开展产业链“地图式招商”,探索在重点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布局招商办事处。建立重点项目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体系,健全项目招商落地机制,引进更多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重点目标企业落地,实现每年对接目标企业30家以上,力争引进目标企业10家以上。
(二)强化协同推动。发挥区医药健康产业专班协调作用,加强与区产业、供地、市政、投资、财源等专班的协同联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与空间供给,协调调度任务推动、项目落地、资金保障等重大事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报区政府研究解决。
(三)细化责任分工。构建“1+3+N”工作体系,即1个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前沿技术、医疗器械、美丽健康3个工作推进组,N项任务措施。区医药健康产业专班办公室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以行动计划为统领制定年度目标,实行“半年一评估、一年一考核”,加强对相关责任单位的督办考核;3个工作推进组围绕重点赛道深化研究,持续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发展图谱,动态调整完善目标企业、重磅品种、重点项目、年度任务4张清单,有序有力推进行动计划落地。
(四)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专家、领军科学家等资源优势,搭建多元化专家咨询机制,借助国际知名咨询团队力量,加强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前沿分析、项目研判、制度创新、生态构建等专题研究,实现多方共建共赢,汇聚产业发展“核能”。
(五)争取政策支持。结合全市“两区”建设,加强与国家、市级对接,争取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努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行业主管部门密切跟进国家、市级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加强对接,更好惠及企业和项目。
(六)做好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市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医药健康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做好企业扶持、空间拓展、生态营造、基金投资、人才服务、项目落地等方面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