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0
信息来源: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发布时间:2025-11-20
信息来源: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
京市监发〔2025〕61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四部门制定了《北京市以标准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11月18日
北京市以标准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化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更好发挥标准先导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释放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创新主体活力,构建完善引领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机制更加优化,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形成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围绕相关产业优势领域和重点方向,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50项以上、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发布地方标准100项以上,推动50项以上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一)健全互动支撑机制。逐步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将标准研制任务纳入项目考核目标,实现科技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60%以上。将标准成果作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和科学技术奖励的重要参考。强化科技项目产出标准情况分析,科技部门协同标准化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一次科技项目产出标准成果的情况分析。
(二)发挥标准先导带动作用。借鉴5G技术领域发展经验,在脑机接口、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加紧部署标准研制类创新项目,推动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强化研发设计阶段标准化支撑,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标准比对、标准化设计等手段,提升研发效率、节约开发成本。
(三)提升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水平。面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梳理具备较强先进性、适用性和扩散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建立各产业可转化为标准的科技创新成果储备库。推动将标准研制纳入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的建设任务。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标准化组织,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标准转化论证、分析、评价等标准化专业服务。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产业技术成熟度评估。
三、促进标准化与产业发展高效协同
(四)优化协同推进工作体系。坚持标准布局与产业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将标准体系规划纳入产业中长期政策。建立标准需求收集公开平台,滚动征集产业标准研制需求,开展跨部门联合研判,及时提出标准研制需求清单。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国际标准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争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优化地方标准立项审批程序,每季度组织一次地方标准制修订立项征集,快速响应产业标准立项需求。
(五)提升标准化支撑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重点产业标准化资源专家库,依托专家库资源,开展产业标准布局研判、标准立项辅导、标准研制全过程指导和标准转化等咨询服务。推进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产业领域推动组建5个以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市区两级每年举办不少于5场标准化供需对接会,开展精准帮扶和定向指导。
(六)强化产业链标准化联动。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共同的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改造,加速先进技术普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支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研制团体标准,参与先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积极引导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将技术经验转化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
四、完善高精尖产业标准体系
(七)开展“一产业一标准体系”赋能行动。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阶段,立足产业细分领域和发展方向,研究标准体系建设路线图,设立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逐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的标准体系。按照需求导向、先进适用、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推动研制急需标准、转化先进标准。紧跟技术快速迭代需求,更新标准制修订计划,动态优化标准体系。
(八)布局研制重点产业基础通用标准。主导研制超高清视频、工业软件、新兴数字领域基础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合成生物领域基础标准,推动研制一批高端科学仪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与通用软件等基础通用标准,加快研制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绿色服务领域通用标准。前瞻布局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Web3.0和6G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领域基础共性标准研制。
(九)加快突破优势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开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研制,形成一批6G国际标准提案,制定发布数据要素流通、算力平台建设等新兴数字领域地方标准。牵头或参与制定手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国际标准,推动脑监测、脑功能康复和脑功能替代等脑机接口领域亟需标准制定。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装备开展可靠性及零部件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完善增材制造基础工艺和装备标准。制定发布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自动驾驶地图等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地方标准。
(十)积极制定产业发展治理保障标准。围绕解决真实场景大模型应用质量评估等方面评测需求,加快编制大模型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评测标准。制定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充放电双向计量和安全防护等标准,完善自动驾驶汽车、工业设备等新硬件终端装备的网络安全标准。加快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8K超高清视频“第二现场”等场景应用标准研制,探索在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形成支撑产业应用的系列标准。支持工业软件行业应用和质量测评、工业节能节水配套管理服务等标准制修订。加快研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关标准。
五、释放标准创新主体活力
(十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推动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技术、取得良好实施效益的企业标准成为引领行业新标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参加和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化技术组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工作,鼓励企业承担标准实施监测点。积极推荐企业在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将“北京经验”向全国推广。
(十二)发挥标准化机构资源优势。支持在京企事业单位牵头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组,力争到2027年新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工作组10个以上。推动筹建环境社会治理(ESG)、视觉智能、低空装备及应用等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支持相关单位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
(十三)发挥产业联盟平台作用。推动一批联盟组织创制的先进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鼓励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围绕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研制发布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关村高质量团体标准。开展高质量团体标准评价,发布典型案例,拓展高质量团体标准推广应用场景。
六、厚植标准化国际优势
(十四)夯实国际化工作基础。发挥在京央属资源和市属资源优势,争取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落驻北京,到2027年新增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5个以上。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和权威专家100人以上担任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承担更多主席、副主席、召集人等重要职务。
(十五)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作用,举办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平行论坛。积极承办科技和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化会议和交流活动,支持“北京标准”海外示范应用。依托友好城市,探索开展与国外城市间的标准化合作,加强标准化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性社会组织,牵头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十六)强化国际规则对接和服务。在金融、数字交易、健康医疗等领域,鼓励支持在京单位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标准、安全认证、治理标准等国际规则制定。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分析、咨询等服务,总结共享典型案例,指导企业加强贸易合规与风险防范。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形成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专业培训,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七、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实施,加大首都标准化委员会统筹协调力度,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与产业部门协同联动,制定任务清单、明确细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强政策引导,发挥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引导作用,对引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标准成果开展补助。做好政策解读,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总结,加强宣传推广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