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查运红团队与合作者研究表明,外周血清蛋白激酶1(RIPK1)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可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RIPK1激活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并认为基于“药物重定位”开发的老药扑米酮有望治疗ALS。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作为一种渐进且致命的疾病,ALS因运动神经元退化所致,病情发展迅速,确诊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3到5年。该病早期表现为肌肉无力,容易跌倒。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四肢肌肉逐渐萎缩,直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晚期患者全身瘫痪、吞咽困难、营养失调,无法自主呼吸,生活极其痛苦。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探索ALS的发病机理、寻找治疗ALS的方法尤为重要。
该研究表明,ALS患者血清中的RIPK1水平异常升高与IL-8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舌咽部起病或者舌咽部症状更严重的患者血清中RIPK1水平更高。老药扑米酮可以抑制RIPK1的活性,于是,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基于“药物重定位”的研究,探索RIPK1抑制剂扑米酮对ALS小鼠和ALS患者体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扑米酮延迟小鼠的发病时间并改善其运动功能。服用扑米酮24周后,ALS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RIPK1和IL-8水平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有望治疗ALS的新方法,在探索RIPK1抑制剂治疗ALS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据悉,团队将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老药扑米酮用于治疗ALS的临床疗效。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3-01713-z
(记者张思玮 实习生阚宇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