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对高粱基因展开解析,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碱的分子机制。“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是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1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培育耐盐碱作物是利用盐碱地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科研团队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高粱中找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说,高粱拥有耐盐碱的能力,在酸碱度5.0至10.0的土壤中都能存活。将这个基因应用到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上,能显著提升它们在盐碱地的产量。
耐盐碱作物的种植,还能促进土地改良。谢旗介绍,地面上生长的植物越多,浮在表面的盐碱物质就会更多地被“压”回地下,让土地实现更长久的利用。普通作物难以生存的边际土地、贫瘠土地,经过AT1基因改良的水稻、高粱、谷子的“反哺”,产量和生物量均提升了20%至30%。据估算,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得到广泛推广,每年可为全世界增产粮食约2.5亿吨。(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