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返回两个月后,7月5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亮相。此前,他们在中国空间站驻留187天,刷新了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大家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目前,神十七乘组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昼伏夜出”修复太阳翼
2023年10月26日,神十七乘组搭乘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187天期间,3位航天员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中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开展了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今年4月30日安全返回。
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成了重返“天宫”第一人,也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纪录。
在轨执行任务期间,汤洪波带领乘组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修复被空间微小碎片击中而受损的太阳翼。经过两次出舱维修后,太阳翼发电性能状态正常,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真正体验了一次‘昼伏夜出’,白天巡视和等待,晚上出来干活。”在回忆出舱活动的场景时,汤洪波风趣地说。
在轨期间,神十七乘组经历了两次“太空会师”,他们从神十六乘组手中接过接力棒,又交棒给神十八乘组。
航天员兼职“太空菜农”
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的他,已经实现了首次太空之旅。
在轨期间,乘组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还当起了“太空菜农”,在“太空菜园”种植了生菜、樱桃番茄等多个品种。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蔬菜长势喜人。
“航天员必须成为‘多面手’。”唐胜杰表示,在太空种菜的过程,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挑战和魅力。在微重力环境下给蔬菜浇水,水滴会漂浮在根系表面,不易被基质吸收,需要使用特殊装置进行补水;生菜种植过程中,细小的种子很容易飘飞出来,需要在种子外包裹一种特殊材料,既方便夹取,也不影响种子的萌出和发芽。这些经验,都需要航天员在太空实地摸索、体会。
太空生活也要劳逸结合
作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神十七乘组在轨驻留187天,中长期驻留给航天员带来了一定的心理挑战。“长时间封闭的太空生活,尤其是进行到中期时,也会偶尔感觉到枯燥。”江新林说,指令长汤洪波有着丰富的飞行经验,他始终积极为乘组创造轻松活泼的生活氛围,“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结束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比什么都解压。”与家人每周通一次视频电话,给同事、亲人打打电话,以及地面团队全天候的支持陪伴,也让航天员感觉并不孤单。
太空中的失重环境,总能为航天员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乐趣。贴春联、挂福字、吃年夜饭……乘组在太空度过了充实的春节,他们还将过年的场景拍成视频分享出来。视频中,唐胜杰原本想一口吃掉飘在空中的饺子,没想到饺子刚碰到嘴唇就被弹飞,“这些小趣事,也丰富了我们的太空生活。”
良好的心态,帮助航天员更好地在轨开展工作。江新林进行首次出舱任务前,两位队友毫无保留地传授出舱经验,手把手地教技术,地面工作人员也配合他们反复进行在轨演练。“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经过扎实的训练,出舱当天,我的内心非常平静,一步步逐项操作,全过程都非常顺利。”
返回地面后,神十七乘组已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记者 刘苏雅 通讯员 占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