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同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5大主题分别是“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提出将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
规划还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即2027年我国空间科学将进入第一方阵,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制定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何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介绍,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宇宙的深处已经达到了140亿年,牵引了超高分辨率光学望远镜相关技术的突破,这才有了1990年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和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再比如,空间科学对日地关系的研究,还可以为导航应用提供精确的电离层预报,从而大幅度提高导航的精度。
据了解,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数量还比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此,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深空探测的部署和规划
深空探测领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介绍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部署和规划。
在月球探测方面,未来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杨小宇说,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正在论证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是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技活动。
在行星探测方面,未来将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将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对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天问四号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我国还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据悉,目前已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中国空间站将聚焦四大领域
“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四大研究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围绕32个研究主题,我国准备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他还介绍,聚焦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我国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相应的科学中心,部署了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国际月球科研站方面,将分两个阶段建设,目前正处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型阶段,要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常态化的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要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记者 吴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