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全面呈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画像”。
本次普查涵盖了2023年末全国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及其从业人员情况。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第二、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吸纳更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五年间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经济:强劲动力成新引擎
本次普查中,首次增加了数字经济的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跃升至291.6万个,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重达10.9%,彰显出其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强劲动力。
可以看出,我国数字产业化成效卓著,其核心产业广泛涵盖数字产品制造、服务与应用等多元领域。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较高,超过四成。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企业数量较多,接近五成。这体现出我国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发展活力。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凭借基础条件好、应用场景多,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方阵,其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及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3%,高于其他区域。
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在稳步迈进,日益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2023年,47%的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了相关数字技术,第二产业应用比例达54.1%,第三产业为41.5%,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
就业市场:稳中有变新机遇
就业关乎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尽管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在经济恢复向好、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稳就业政策支持等多重利好政策影响之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稳中有增,2023年末达4.29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5万人,增长11.9%。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值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就业结构变化,从五经普数据来看,2023年末,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64亿人,减少826万人,下降4.8%,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2.65亿人,增加了5401万人,增长25.6%。
这一降一增的背后,既折射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趋势,也与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密切相关,一些工业生产环节,像设计、检测等被分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第二产业的这部分从业人员也就转移到第三产业。
新兴服务业更是异军突起,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新机遇。五年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507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1617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517万人。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王冠华表示,一方面,我国就业市场变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就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下一步,还是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
经济发展:呈现多元积极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国家“经济体检”,五经普数据反映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经受住内外风险考验,总体稳中有进。
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普查后,2023年GDP接近1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产业发展根基坚实,法人单位数和资产总计实现大幅增长。
发展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56.3%,比2018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也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经济聚集效应增强。
发展动能强劲有力。五年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企业创新势头强劲,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较2018年增长65.1%。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技术产业占比上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如无店铺零售、网上零售等行业增长迅猛。
发展安全保障更强。五年间,我国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量较快增长,能源供应充足,粮食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发展可持续性更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45.8万辆,比2018年增长6.9倍,产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超过60%。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量大幅增长,消费比重上升,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记者 吴娜)
相关人物